4 力戒浮躁。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所谓“神难凝”,引申开来讲,就是指做人不踏实,做事不扎实,志大才疏,急功近利。领导干部的浮躁,从浅层次看是一种烦躁不安的状态,从深层次看,则是为官从政的一种不良作风,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形象,影响到党的事业。浮躁祸国殃民,贻害无穷,必须戒此顽疾。“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力戒浮躁,最根本的是要坚守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这样才能做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心思考,冷静处世,砥砺意志。“清谈误国,实干兴邦。”力戒浮躁,还要大力倡导实干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工作靠实,事业靠干。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把个人进步和党的事业联系起来,脚踏实地、踏实工作,讲真话、报实情,不夸夸其谈,不脱离实际,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扎扎实实干出实绩,实实在在让群众满意,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5 贵耳重目。调查研究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的纽带,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决策之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千古名句,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一个多方面转型的阶段,与过去相比,影响决策的因素增多,决策的时效性增强,决策的风险增大。我们作出一项科学合理的决策,往往需要大量客观、真实、有效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看到第一手材料,获得真知灼见,形成正确思路,作出科学判断。要注重调查研究的广泛性,避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注重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围绕中心、贴近实际,忙在点子上、谋到关键处;要注重调查研究的有效性,不仅要重调查,更要重分析研究,能够综合提炼、见微知著、管窥全豹。办公厅的同志担负着为省委和省委主要领导起草文稿的重要职能,更要注重实践,注重调研。“磨刀不误砍柴工”。要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弄清事实,增长见识,汲取营养,充分掌握话语权,做到学用结合,真正为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
6 求知善读。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知识总量不断增加、快速更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一深刻变革,领导干部要切实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下大力气学习,下苦功夫求知,切实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战略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而对学习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此,在渴于求知的同时,要善于学习,做到“善读”。一方面,读书要用“巧力”,懂得取舍,注重思考。要加强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要加强对中央和省委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的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把好执政方向;要加强对历史、哲学、文学等各领域的涉猎,居高望远,高屋建瓴,洞察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把读书看得太容易,读书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分析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诸多思维方式,没有良好的知识积累,没有一种“韦编三绝”的精神,就很难准确把握住文章的观点、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总之,读书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既要读得巧,又要读得实。
7 戒奢节俭。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为人、治家、兴国的成功之道。古代良人贤士对此多有论述,如:“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患不富,患不知节”等等。这些诗句,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经验性总结,十分深刻,令人深思,应当引以为戒。我们党一贯重视历史传统的发扬和历史经验的借鉴,党中央历任领导集体对节俭问题一贯高度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这是党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这一重大决策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一基本国策落到实处。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粮,尽自己所能节约每一点资源;要自觉抵制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不奢华、不浪费、不攀比,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深入人心,为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摘自2006年1月24日在浙江省委办公厅系统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