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其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全身上下蕴藏着美的因素,散发出诱人的魅力。而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舱数有13个、也有8个。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漳湾福船承其衣钵,特征鲜明,一脉尚存。
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被世界各国的造船界所采用
如今,它已是一种濒将消亡的民间手工技艺,堪称中华绝活之一。2010年11月,经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由晋江和宁德蕉城区联合申报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成功列入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船制造技艺的由来
闽东造船的历史由来已久。汉代以前,闽东是古越族人的聚居地,越人以“习水善舟”闻名于世。汉淮南王刘安在《谏伐闽越书》中所述,闽越族先民“习于水斗,便于用舟”,他们“滨于东海之陂”,“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利用石锛加工木材,制造精巧的独木舟。地处东南沿海的闽东,境内多山,盛产造船用木材,而且当地的闽越族原住民有着渊源深厚的造船传统。建衡元年(公元269年),东吴政权在建安郡侯官县(今福州市),设立“典船校尉”一职,掌督造海船,并在如今霞浦县葛洪山脚下的古县村一带建立温麻船屯,利用“谪徒”(罪人)并征集当地的工匠、劳工造船。据考证,在漳湾岐后街一带船匠们所造的福船以及他们所掌握的造船工艺,与霞浦、福鼎沿海船型略有区别,与出土于泉州一带的古船型和特征却基本吻合。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保留在蕉城区漳湾镇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现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岐后开沃始祖帝美公,原生活在闽南一带,世代造船,明洪武年间,社会动乱,他以身怀绝技,避乱宁德,并在漳湾岐后村开基立业,传授技艺。从此,制造福船的工艺便扎根于此。漳湾造船的用料,需选择既轻便、坚固,又耐水的木材。一艘漳湾福船的制造,从备料、立龙骨到上画油漆,全都是手工操作。漳湾福船船型多样,尤以一种当地称作“三桅透”(三桅三帆)的最具代表性。它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要经过安竖龙骨、配搭肋骨、钉纵向构件舷板、搭房、做舵等工序,最后油灰工塞缝、修灰、油漆上画,才完成全船。制造这样一艘木帆船,需用技工400工日,杉木、樟木等各种用材80立方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