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2)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2)

漳湾镇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居民长于舟楫,擅于航海。历史上,在长期的造船过程中,当地民间形成了一套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奇异风俗。在造船的重要环节,如起工、安龙骨、安梁、立桅、画眼、下水等均有祭祀仪式,每艘船上均奉祀有妈祖神像或其香袋神位等,不一而足。如今,许多造船民俗仍在漳湾镇传承沿袭。

福船的特点

漳湾福船普遍传承了古福船的水密隔舱建造工艺,不但造工考究,且具备抗沉性、操纵性、快速性、稳定性等多种性能。漳湾福船之所以安全可靠,其主要原因是与水密隔舱结构的采用分不开的。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隔成各自独立的一个个舱区。它的优点:①被分隔成若干舱的船舶,在航行中万一破损一两处进水,不致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只要对破损进水的舱体进行修复与堵漏就可使船只继续航行。②船舶货物可以分舱储放,便于装卸与管理。而且在海损事故发生时,也可以尽量减少损失。③由于船舶被隔窗板层层隔断,厚实的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订合,而且隔舱板实际上起着肋骨的作用,从而取代了肋骨,简化了造船的工艺,并使船体结构更加坚固,船的整体抗沉能力也因而得到提高。

载重60吨位以上的三桅木帆船,实属罕见,堪称“活化石”

载重60吨位以上的三桅木帆船,实属罕见,堪称“活化石”

漳湾福船破浪前进时船体头尾尖高的高贵形式,船体那优美的曲线,弧面到平面柔和的过渡,它的龙骨紧紧箍住,它无风行使时,边橹的高起高落,它的桅墙和索具匀称而且编织成透空的图案,还有那强大的风帆,都是一个有机组合体,这正是承传福船美感的“奇迹”,其形式完全适合于功能。漳湾福船的造型的每一根曲线,以及它与整体与使用的关系所蕴藏着的美的因素,所体现出来的魅力,即它的功能美,是无所不在的。

漳湾岐后村数百年来,村民大都依靠造船为生,现全村仍有造船个体户40人。他们在传承先辈所积累的造船工艺的同时,也承载了大多的奇风异俗。其目的在于作业时求得人船安全,并能在神灵的庇佑下,获得好运气,取得最大的效益。比如他们的树神(佛翁)信仰、妈祖崇拜,造船过程中的种种祈祀仪式以及船体油漆图画的图腾寓意等等,在剔除那些荒诞的封建迷信色彩外,大量保留下了行业民风民俗的经验规律,富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自唐代木船制造就已采用水密隔舱技术,在西方,直至18世纪才开始采用水密隔舱。大约18世纪末,水密隔舱结构开始引起西方的重视。1787年,美国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富兰克林在关于美国和法国间的邮船计划的信中,即指出采用中国的分舱方法,“对于乘客将是一种莫大的鼓励”。1795年,英国在改造海军舰船时,就明确提出引用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其主持者本瑟姆将军说,他所造的船,“有增加强度的隔板,它们可以保护船只,免得进水而沉没,正像现在中国人做的一样。”

分隔成若干个舱体,破损一两个舱体进水,不致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

分隔成若干个舱体,破损一两个舱体进水,不致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

从此,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为欧美,以至世界各国的造船界所采用。 至明末清初,由于实行海禁,海船制造业衰弱,但它的技艺却一直在民间传承。上世纪80年代以来,铁壳船不断增多,给木船业带来很大冲击,即使像泉州那样的全国造船中心,也以制造铁壳船(轮船)为主,少见海船制造与使用的踪影了。水密隔舱这一濒临消亡的民间技艺,能在福建宁德漳湾一脉尚存,目前还可造载重量60吨位以上的三桅木帆船,实属罕见,堪称“活化石”。发掘、抢救、保护原生态漳湾海船,对于民间手工技艺的保留与发展深具历史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高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