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

“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5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进和贯彻改革开放国策,成就举世瞩目。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改革开放”也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改革”一词出现136次,“开放”一词出现28次,“改革开放”一词出现8次。那么,“改革开放”这个词是怎么提出来的呢?

“改革”本意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使之能适应新的客观情况。这在汉语中早就有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使用它。如1949年9月30日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六条规定: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这些对于“改革”的论述都是着眼于某一方面的改革,还不是后来国策意义上的“改革”。

“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相继提出了涉及各个方面的改革。如1978年4月30日邓小平在同胡乔木、邓力群、于光远谈话中就提出了“总之,八级工资制需要作些改革。行政人员的工资级别,也有一个改革的问题”。1978年7月12日,邓小平提出“我们留学生管理制度要改革”,“文字改革是科学,要搞得很准,太轻率了不行”。1978年10月11日,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致词,“因此,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具体领域的“改革”进一步丰富了“改革”的内涵,从而推动了赋予“改革”在政治领域以国策意义。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央召开了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在会议闭幕时,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郑重提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也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报告。全会发表的公报提出,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里“改革”二字虽然就出现两次,但明显跟原本意义上的“改革”有着质的区别,此时的“改革”已是国策意义的“改革”,内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

“开放”本意主要是指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允许进入或利用。它也不是新词,在汉语中早就有之,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使用它。如1962年3月28日,周恩来在《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和当前任务》中指出:一九六○年冬天,各地方有计划、有领导地开放了农村集市贸易,这对于促进农副业生产发展,活跃农村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这里的“开放”就是其本意上的“开放”,还不是后来国策意义上的“开放”。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