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迹源于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中实现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目力所及的任何产品,电视、冰箱、洗衣机、汽车,等等,我们的产量都是全球第一。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汽车,20年以前,我出国留学的时候,当时对中国人来说,拥有一辆汽车是不可企及的梦想,但是我们刚到美国读书的地方非常寒冷,也非常偏僻,到哪里去都需要开车。结果没想到还真是很快买了一辆车,而且只花了50美元,怎么回事呢?一位美国教授想扔掉他的旧车,找一个拖车公司需要花50块钱,他就给学生们发了个邮件,说谁给他50块钱就可以把车拿走,我第一个去,就买到了这辆车,有点老,克莱斯勒,修了150块钱,还不错,开了两三年。
今年我有机会去了一趟贵州,发现发现贵阳街头堵车堵得不行,满街全是新车,中国人不买二手车。非常感慨,一个边陲城市,当然现在也是大城市了,都开始摇号、限号,这个变化是不可思议。我想这个变化的背后最核心的推手还是市场化,我们从农业市场化包产到户开始,扩展到轻工业、重工业,每一轮市场化都释放了无限的潜力。农业市场化的结果是,30年以前我们大都吃不太饱饭,今天的中国恨不得有一半人在想着怎么减肥,同样一片土地,市场化进程带来的变化是不可思议的。
未来增长新动力来自进一步市场化
但是,30年之后的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增速放缓成为一个新的挑战。我们的GDP增速从2010年的12%一路下降,到今年大概是7.5%—7.6%。速度放缓是必然的,就像每个人的生命周期一样,年轻的时候火力比较壮,到了中年以后就需要多加注意了。但中国经济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最近厉以宁老师出了一本新书《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讲到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同时也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世界上分别经历这样两个转型的国家很多,但是同时转型的可能只有中国一个,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再加上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高度的社会、地理和文化的多元性等因素,没有一定的增长和速度可能很难满足社会各种需求和保持稳定的。但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化地保增长,一个是印钱,这个方法的弊端是有可能带来通胀,一个是大规模刺激计划,会带来巨大的后遗症,延缓转型,这个大家都有共识。所以,中国经济的政策目标,要在三个方向找到平衡,即保增长、抑通胀、促转型。
最好的办法,是能够兼顾三者,就是中央提出来的方针政策,拒绝短期经济刺激计划,构建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消除壁垒,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也就是说,改革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市场化的步伐将迈向新的领域,教育、医疗、土地,尤其是金融,释放出新的生产力,为走入瓶颈期的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当然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效果,同时,改革也需要设计深层次的激励机制,让改革变成可持续,当然这些是下一步需要推进的任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