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儿童模仿烤羊”,应反思什么?(4)

【案例】“儿童模仿烤羊”,应反思什么?(4)

有人讲,自己也是看动画片长大的,也看到了暴力画面,怎么没有变成“十恶不赦的坏人”。未成年人可能受影响,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受影响,更不是所有的影响都可能升级为行为。行为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如果一部动画,真的造成了普遍的影响,那就是“魔剧”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其上映。而且,因为模仿动画人物而受伤的新闻并非孤例,早前就有媒体曝光4岁男孩学蓝猫受伤,5岁女童模仿奥特曼撑伞从6楼跳下。一次是巧合、两次是偶然,类似事件层出不穷,难道还不应该引起重视吗?

还有人称,国外动画也有暴力画面。确实如此,现在的儿童动画片似乎进入了死胡同,没有暴力就变得不会拍动画。但在对暴力的渲染上,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国外动画片有着严格的分级制度。拍过动画电影《洛克王国之圣龙的心愿》等的导演于胜军曾指出,“美国有专门针对6岁以下儿童的‘绿色动画’标准,保证为孩子们提供健康安全的信息。”安全不仅指语言、行为,还有色彩、音乐等,比如孩子的视网膜发育不健全,看动作快的动画片会导致眼睛流泪、眨眼等疲劳现象。像《猫和老鼠》这样的经典,因其含有“把猫尾巴砍断”等画面,严禁6岁以下儿童观看。可现在,无论是“喜羊羊”,还是“光头强”,都是想看就看,甚至不想看也只得看。

“灰太狼”被罚,不仅指向了分级缺失,而且指向了路径依赖。前者需要尽快构筑“防火墙”,出台动画分级标准;后者需要制作方化解“能力危机”,摆脱“暴力倾向”,不走靠暴力吸引眼球的邪路。这一意义上,“灰太狼”被罚一点都不冤。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有更多的国产动画“引火烧身”,国产动画业也难有美好未来。

儿童模仿“烤羊”,不只制片方该反思

一桩看似寻常的案件逐渐画上了句号,但由此带来的反思不可轻易停止。

首先,制片方应当深刻反思。动画片深受儿童欢迎,它本身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任何一家负责任的公司,都应当考虑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揭示可能产生的风险。但就近年来的动画片来看,可谓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烤羊”、“煮羊”、“平底锅打人”等情节,《熊出没》中的“见鬼”、“臭狗熊”、“去死”、“笨蛋”等脏话,让人倍感暴力和粗俗;受到争议的《虹猫蓝兔七侠传》,更是因内容过度暴力而被央视停播。这一切,都在迫使动画片制作方审视自己的理念、方法,将责任担在肩头,而非弃之脑后。

其次,家长也需自我反思。在儿童烧伤同伴的事件中,作为监护人的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未成年人的监护权是义务,更是责任。在不少国家,如果父母将12岁以下子女单独留在家中而发生意外,轻则会失去监护权,重则会受到审判。但在我国,很多父母虽然懂得“不让儿童独处”的道理,知道有义务和责任为孩子提供监护,但在执行起来常常陷入“知易行难”的怪圈。

同时,该反思的还有教育者。必须承认,儿童心智尚未成熟,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当动画片的暴力情节呼啸而来的时候,教育者在做些什么呢?或是简单粗暴地予以禁止,或是将其定义为“弱智影片”,对儿童的行为不予理睬,这显然不是睿智的做法。“教育,要先走进孩子的心灵。”只有当教育者蹲下身子,以孩子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明白孩子的所思所想,而后“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更是世界的未来。”要让他们健康成长,绝不只是家长、老师的努力就能实现的,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通力协作,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那些有心无力的家长解决孩子独处的难题,更需要文化部门创作生产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引导孩子们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成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