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设立,将使中国在政治制度上更加“名实相符”,更有利于政治稳定。这项改革同时也启动了一项政治理念上的突破。不应忽视的是,现代政党的概念,是一百多年前从西方输入中国的,但中共与西方国家的政党有本质区别。在西方,民族国家首先出现,然后政党作为一部分(parts)社会群体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这正是政党(party)的字面含义。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与西方恰好截然相反。中共在1921年成立,28年后,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第一天开始,中共的政治观就是代表中国多阶层民众的利益。在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共主要以马列主义的阶级观为思想核心,把自己定位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随着中共在政治探索和执政实践中日渐成熟,其基因中的民族国家因素逐渐成了主流。对这一演变,十多年前,江泽民总书记予以总结并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由此,中共与时俱进,发展包括民营企业家在内的新生力量入党,以充分代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在政治功能上,中共显然不同于西方的政党,而是更近似于全国性的文官共同体,正如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官士大夫共同体一样。中共宣布自己代表中华民族,而不是特定阶层或群体;作为一个执政组织,中共根据选贤任能的原则从全社会选拔人才。本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宣告中国正式摆脱了苏联式的“三驾马车”模式的影响,将党和政府在结构上融为一体 。这一改革是一次历史性跨越,标志着中共成功地将现代化导向和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相融合,引领国家的政治制度走向日益成熟。
当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即政党作为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通过竞选轮流坐庄。就历史趋势看,中国的治理模式很可能截然不同。中共正在发展为代表中国社会整体利益的执政组织,它与中国历朝历代的士大夫文官共同体有相似之处,然而其本质已经现代化。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将取决于中共这一核心政治体制在制度上与时俱进,适应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的能力。
三中全会开启第三个三十年
在国内外的舆论中,“政治改革”一词基本被意识形态偏见所绑架。在这种语境中,“政治改革”被等同于西方式的民主化。不管多重大的变革,只要不是朝着多党竞争的选举制方向发展,就不会被承认是“政治改革”。这种观点不但肤浅,而且不利于世界了解中国。
很多人割裂中共领导中国的历史,声称中共64年的执政史可分为正反两个三十年,其中从1949年到1979年的前三十年,主要领导人是毛泽东;从1979年直到当下的后三十年,以邓小平的改革为起点。很多人认为,后三十年是对前三十年的背离甚至否定。但这是误读,尽管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在意识形态表达上对比鲜明,但在历史脉络上却是紧密相联的。正是在毛泽东领导的前三十年中,中国获得了民族独立,奇迹般地完成了工业和人力资源的基本积累,奠定了现代国家的基础。没有前三十年的积累,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便无法成功实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