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扶贫开发资源越来越丰富,如政策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还有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资源等。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就是要以贫困行政村为单元,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汇聚“大扶贫”能量,实施全方位、整体式、“翻身式”扶持。我省近些年开展的“集中扶贫资金、集中扶贫对象、集中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的“三集中”扶贫和以“帮思想、帮门路、帮资金、帮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联手扶贫,就是整合扶贫开发资源的有效实践。整合各种类扶贫资金是整合扶贫资源的重点,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放、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负其责、各建其功”原则,扭转资金投入较分散,效果不够显著的局面。要做好资源整合工作,还必须健全机构,建立制度,加强协调,规范程序,确保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效益化。
发展产业
多年实践证明,发展种养产业是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可靠途径,要将其作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中之重。一是积极扶持、引导和鼓励一批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实行“公司+农户”、“科技十农户”等模式,建立与贫困农户对接机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实现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二是进一步扩大适销对路的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和热带经济作物等优势农产品生产,推进“品牌农业”,做好做优橡胶、槟榔、甘蔗、木薯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花卉、水果、竹子、桑蚕等新兴产业。三是利用海南无疫区优势,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农民发展养殖业,积极扩大文昌鸡、东山羊、加积鸭、白莲鹅、和乐蟹、定安黑猪等具有地方品牌优势的畜禽和海产品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四是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致富能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以“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形式的经济共同体,帮肋贫困地区农民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以形成“一村或数村一品、一乡或数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强化培训
观念落后、技能低下,是贫困的原因之一。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这是扶贫开发的根本要求。要把扶贫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素质,促进贫困农民就业作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一是科技培训。在贫困地区农村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普及活动,让每一贫困农户掌握1-2项种养技术。选派科技干部到贫困乡村任职,带领和指导当地农民学科技。二是贫困村干部培训。本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认真策划,精心组织,选准内容,创新形式,对村干部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更好地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三是剩余劳力转移培训。把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列入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范围,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各级扶贫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主管单位,建立转移培训机制,加快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劳务供需衔接工作,强化跟踪管理,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实际困难,保护其合法权益。四是职业教育培训。继续推广我省扶贫职业教育和扶贫移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完善贫困地区农民子女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制度和做法,以就业为中心,面向市场开设专业、面向岗位设置课程,做到培养出来的学生送得出,用得上,能致富。继续做好做实“雨露计划”的实施工作,在扶持近万人“扶贫班”在校生完成学业并转移就业的同时,新招收一批农村贫困家庭青年接受教育培训,力争“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