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

江西: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

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就是指从顶层统筹考虑国家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设计出符合我国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的重大制度安排,使我国能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获得预期的发展速度和效率。加强顶层设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积累了一些影响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和矛盾,如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某个领域、某个部门、某个地区不可能单独完成,必须从更高层次上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全面系统地改革影响发展的陈旧体制机制。当然,加强顶层设计并不否定基层和部门创新,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还有很多领域充满未知数,需要不断探索试验、总结经验。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两条腿”,“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健。《决定》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体现了对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运用。

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整体谋划,要求具有全局视野。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具备全局观念、系统思维,把所有的要素和方面都联系起来,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对改革的认识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这种先易后难、先表面再深层、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在改革初期降低了试错的成本、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到了改革的深水区,个别领域的单兵突进已难获得成功。新的发展阶段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对整个社会中不适应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总体的改革,既涉及宏观领域,也涉及微观领域;既涉及经济基础,也涉及上层建筑。《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七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这七个方面的改革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在这七个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领域,要发挥牵引作用,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也要协同配合。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需要加强统一领导、协调各方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重在落实。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就需要加强统一领导、协调各方力量,而这没有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是难以落实到位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为了从整体上推动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方案、从更高层面协调各方面力量以保障国家的安全稳定,全会提出成立两个新机构,即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既体现了中央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又体现了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准确把握和理性应对。

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需要加强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能否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打破地方壁垒,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决定》提出:“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这些论断切中了问题的要害。为了实现改革决策部署,中央适时提出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体现了中央推进和落实改革的决心和意志。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也是如此。改革发展要不断推进,必须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保障。国家安全委员会在更高层面整合公安、外交、军队、国防、经济安全甚至包括海洋等机构的力量,对国内外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进行准确研判和科学应对,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改革不是某个政党、某个阶层、某个群体的事情,而是所有中华儿女的伟大事业。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又要拓宽协商渠道,更好地发挥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齐心协力地推进改革;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既要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改革发展大业,等等。

(作者系江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