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记者“偶遇书记”遭质疑 如此尴尬如何化解(2)

【案例】记者“偶遇书记”遭质疑 如此尴尬如何化解(2)

对话

记者:跟访还被书记谢绝

新京报:你当天的工作安排是?

徐谨:当天是郑州地铁12月28日开通后的首个工作日,提前一天我们新闻部就对周一当天的报道进行了策划。当天我们分三路记者,分别去地铁、三环路和市区主干道采访,来看首日交通和客流情况。我被分去地铁采访。当天早上8点钟,我和摄像记者从绿城广场站沿路采访到会展中心站。大概10点多钟时, 在会展中心站采访时,忽然发现在自助售卖机前买票的人很眼熟,仔细一看,居然是市委书记吴天君。

新京报:偶遇书记后,你的反应是什么?

徐谨:出于新闻人的职业敏感,我马上跟着去了。当时还问了书记能不能跟着采访,但书记谢绝了,说你们忙吧。反正我们也还没采访完,我也不想错过这个新闻,就跟上了车跟拍,一直到他下车。然后我们把工作继续做完后,回去向部门主任和值班编辑汇报了。他们都觉得很不错,就放到了当天地铁的系列报道当中。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了“偶遇”一词?

徐谨:100%是偶遇,很确切的事实。而且我是财经记者,是一个月前为迎接地铁报道而被抽调去的,也不是专门跟领导跑的时政记者。当天市委书记就在会展中心地铁站附近开会,市委就在绿城广场站,刚好地铁直达,他也是临时决定。

“偶遇不偶”才正常

“记者偶遇”遭到网友吐槽,有其内在原因。其一,因为领导干部很忙,不少生活琐事往往都让秘书代劳了,买火车票、坐地铁、购物之类的事情很少亲自做。即使难得被看到一下,有的往往也是“回避”高悬,出警入跸。如今小概率事件居然发生了,怎不让人存疑?其二,人们时常看到:书记、市长坐公交,却安排一批记者“埋伏”在指定的公交站;厅长、局长宣称不带记者下基层调研,可相关新闻报道一点没见少。如此人为导演的“偶遇”多了,公众的信任被透支,即便真的“偶遇”了一回,人们也不敢相信了。

不管怎么说,记者“偶遇”成为人们将信将疑的新闻,至少说明,领导干部走出“官衙”“官车”,像普通百姓一样排队购物、乘坐公交、购买车票、上街逛逛,这样的事情太少了!一句话,一些领导干部离群众确实太远了,以至于真有一个领导干部走上大街,人们都感到不可置信,都感到新鲜,媒体更是争相报道,把它作为一个莫大的新闻。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其实,在一个文明进步、理性开放的社会,领导干部与普通百姓之间不应该有隔阂和鸿沟,“偶遇”不该成为特大新闻。公众时不时能在大街上遇到他们的市长,说明城市治理得还不错,党群干群关系还可以,否则市长未必敢在大街上抛头露面;也说明这样的市长没有官架子,有平民情怀,不会动辄众星拱月,前呼后拥;更说明这样的市长懂得“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的真谛,心里有对百姓的起码敬畏。

“偶遇不偶”才正常,可现实中的“偶遇”依然不多。其原因,固然与领导干部客观上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走上大街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有的干部搞官僚主义,摆官架子,深居简出,刻意同群众保持距离;有的干部对群众缺乏信任,既不会做群众工作,也担心走上大街被群众认出后“脱不了身”。久而久之,干部在百姓心中的印象越来越模糊、越来越生疏,“鱼水关系”渐渐变成了“水火关系”,这必然会影响和动摇党执政的根基。

目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如果领导干部除了公务安排以外,其他时间都不敢、不愿、不能在大街上抛头露面,群众工作怎么可能做得很好?党群、干群关系又何谈融洽与密切?以此来看,“偶遇”有没有变得平常,既是检验一个地方群众工作做得好坏的试金石,也是评判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平民意识、宗旨意识、亲民观念的风向标。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