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和总结习总书记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并非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此为方向、为标杆、为镜子,对照检查、习之用之,切实转变话风,认真纠正讲话中的“假大空长”陋习,构建起与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相适应、相符合的话语体系。这正是探究和总结习总书记讲话语言风格及特点的实践意义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既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既有独特的个性,又有普适的共性;既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可亲可近、可学可用。我们党员干部应当悉心领悟贯穿于习总书记讲话中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和风格,并把它内化于心、外见于行,转化和运用到各自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
多讲些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话,让话语接地气、有底气。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话最有“泥土味”,是最接地气、最有底气的话。习总书记讲话最显著的特点是结合实际、切合实际、符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始终站在中国这片沃土上,与广大人民群众心贴心、心连心。我们的干部讲话时一定要始终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因群众而说话、为群众而说话、替群众而说话,说群众想听、爱听、乐听和中听的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去。讲话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是要说给广大干部群众听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话既从实际中来,又能到实际中去。凡是端着架子、摆着谱、拉着脸说的那些虚头巴脑、不着边际的话,都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讲话中的表现。
多讲些真话、实话、心里话,让话语还原本色、回归本真。真话是最有魅力的。习总书记讲话的语言魅力就在于话里话外、字里行间很真实、真切和真诚,他或推心置腹地促膝谈心,或语重心长地谆谆教诲,道的是真情、讲的是真话,这种语言有极大的心灵冲击力、震撼力。言为心声,文以载道。这就教育我们的干部讲话时一定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违心的话,更不讲昧良心的假话、谎话、忽悠人的话。现实中,有的人奉行人心隔肚皮,“遇人只说三分话”,甚至推崇“不说假话就办不成大事”,让真话、实话、心里话这一本色、本真的东西被人为地遮蔽了,蒙上了污垢,结果讲的话只会让人左边耳朵进右边耳朵出,黯然失色、令人生厌。只有讲真话、实话、心里话,才能找到语言表达的原点,让语言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多讲些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话语生动活泼、鲜活有趣。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不愿、不屑也不会讲“大白话”,觉得“大白话”太土太俗,不深刻、没水平,没有味道,“成色”“货色”不多。习总书记的讲话恰恰对什么是“大白话”、怎么讲好“大白话”作了生动的诠释,是讲好“大白话”的典范和标本,他以普通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话来阐述思想,用直白质朴的“群众语言”来解惑释疑,以“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来传道授业,令人耳目一新、亲切自然。启迪我们的干部正确看待“大白话”,善于讲好“大白话”。大道至简,大义微言。“大白话”最具原生态,是真正的“普通话”,是一种为广大普通干部群众最熟悉、最易接受的话,然而“大白话”不是白开水,它通俗而不庸俗、简约而不简单、凝练而不肤浅,更有群众味、更富群众情、更暖群众心,更能与普通群众找到“共同语言”,拉近心理距离,搭建沟通的桥梁,产生认知共鸣和情感共振。多讲一些“大白话”,更能使话语鲜活有趣、生动活泼,增强说话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多讲些针对问题、直面矛盾、尖锐逆耳、敢于担当的话,让话语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习总书记的讲话,始终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坚持问题导向,贯穿底线思维,充满着实事求是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他经常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鞭辟入里地分析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对不良现象、不正之风说硬话、说尖锐的话,对干部身上存在的毛病和缺点说逆耳的话,让闻者足戒,“出一身汗、捏一把汗”。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层出不穷、错综复杂,面对这种状况,每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的党员干部都应该不回避矛盾、不躲避问题,敢于直言、勇于诤言、善于谏言,敢于唱“黑脸”、亮剑。一味地放“空炮”“哑炮”和“礼炮”无济于事,尽说些“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漂亮话,说些“今天天气哈哈哈”软绵绵不得罪人的话,说些“干得好”“好好干”不触及矛盾不解决问题的“正确的废话”,也许可以笼络人心,但绝不可能真正赢得人心。忠言逆耳,良药苦口。逆耳甚至刺耳的话,会让人不舒服,“难听”的话会让人一时难受,但往往会一生受用,这种讲话对党的事业有利,对百姓福祉有利,对干部成长有利,这样的讲话有分量、有力量,能够不怒而威、掷地有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