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地形图:逻辑与方法

改革的地形图:逻辑与方法

每一年的出版风潮,尤其是那些被广为讨论的书籍,总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通过阅读,叩问现实,通过对阅读“关键词”的梳理,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穿越文字的长河,把握时代的风云。

2013年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使“改革”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一批对改革进行回顾、反思、展望的书先后出版。这些书中有历史梳理、理论探讨,也有具体建议。

对相关著作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住当今知识思想界理论动态;对我们思考现实问题,也大有裨益。这其中,我最关注的是“改革向何处去”,即改革的总体目标问题。下边即以此为线索,将与改革有关的几部重要著作做一回顾。

改革目标的多元化

在吴敬琏的《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厉以宁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周其仁的《改革的逻辑》中,我们能看到国内主流理论界对改革总体目标的设定。

吴敬琏十多年前就以“吴市场”闻名,他在2013年出版的《重启改革议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版)中仍然认为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市场化。《重启改革议程》是他与马国川合作完成,以马提问吴回答的形式解析了改革的历史与理论。吴敬琏认为,20世纪末期初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表现在国有经济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各级政府握有支配重要经济资源的巨大权力、政府对微观经济进行频繁的干预。中国唯一可能的出路是真实地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建立包容性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从而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厉以宁在十几年前以“厉股份”的名头与“吴市场”并称,他在2013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强调产权改革,这是股份制改革的深化。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体制转型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发展转型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其中体制转型是重点。厉以宁指出,在双重转型中,产权改革是最重要的改革,农民的土地权益和住房产权需要确定,民营企业的产权需要得到保护。

《改革的逻辑》(中信出版社,2013年8月版)是周其仁的文章结集。全书以“中国做对了什么”开头,以“中国还要做对什么”结尾。周其仁认为,中国改革做对了的事是坚持产权界定,还需要做对的事是保障财产权利,重点是加快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这与厉以宁的观点相近。

国内主流理论界认为,改革的目标是市场化。产权界定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产权界定本身也被看作是改革的目标,但产权的意义要在市场化的环境下才能真正体现,因此,产权改革不能与市场化改革分割开来。市场化与产权界定看起来有所不同,其实是同一个目标。我们可以认为,国内主流理论界理解的改革目标就是“市场化”。

但是,近年来,人们对改革的诉求越来越多样化,已不是“市场化”一个目标就能概括。在这一意义上,我更看重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王尔德的《改革:新经济政策向何处去》。这是一部访谈录,他将自己对三十多位研究改革的中外学者、实施改革的前任现任官员的采访结集成册,其中第一章“名家论改革”中的四篇文章能引起人们对改革总体目标的反思。这四位名家是罗伯特·希勒、吴敬琏、郑永年、何怀宏,他们各自谈论了改革最需要重视的问题。

吴敬琏认为,改革要继续坚持市场化方向,同时推进法治化、民主化——这与他在《重启改革议程》中的观点是一致的。中共十四大正式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年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搭建起来,但还很不完善,充其量可以叫做“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半市场,半统制”的体制,各级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统制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在不断增强。有人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归因于“强势政府”动员和分配资源的超强能力,但吴敬琏指出,这种状况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以投资和出口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旧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二是政府对市场和价格的管控导致权力寻租。所以,他主张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避免中国堕入强化政府权力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