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地形图:逻辑与方法(3)

改革的地形图:逻辑与方法(3)

吴敬琏也提到了,市场化具有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寻租活动中的特殊既得利益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舆论工具竭力把社会拉向极“右”的方向,如果没有力量阻断这种进程,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十有八九会演化为权贵资本主义,即官僚资本主义或所谓“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市场化改革可以制止权贵对国库和各阶层人民的掠夺,纾缓社会矛盾。

权贵对老百姓的掠夺越来越重,官僚资本主义化是非常恶劣的后果,而且是非常现实的危险。但是,权贵正是通过市场化,与资本勾结,才具有了越来越强大的掠夺能力,房地产业就是例证。如果说市场化能够纾缓社会矛盾,那也只是调整权贵与资本之间的利益分配,资本并不会将多得的利益转移给老百姓,老百姓被掠夺的程度丝毫不会减轻,贫富差距也不会缩小。教育、医疗、住房的市场化实践告诉我们,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

在《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厉以宁指出了一条通过产权改革促进平等的道路。他认为,产权改革能使收入分配更为公平。土地确权以后,农民的财产权明确了,他们生产经营的信心大增,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是农民发家致富的源泉。而且,农民有了财产权,就有了财产性收入,他们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所以,土地确权在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是显著的、不容忽视的。这是对初次分配的改善。二次分配也很重要,而中国目前改善二次分配最要紧的是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实施城镇化战略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

看起来,产权改革和城镇化是既利于进一步市场化又利于降低不平等程度、让人民生活更有保障的措施,既能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又能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但这其实只是发展转型的结果,与更重要的体制转型并无关系。城镇化确实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但城市内不同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很大,农民变成市民之后会遭遇不平等,中国社会不平等、无保障、非正义的状况不会因此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所以,《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实际上也没有协调进一步市场化与其他目标的真正办法。

改革目标应针对问题设定

对于改革如何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变得更为平等、更有保障、更加正义,主流理论界看来还没有进行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们的主要关注仍然是如何激发经济活力,而不是如何增进人民福利。在《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径》(所谓“383”改革方案)中,直接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内容不多,可以说只有“实施‘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制度”这一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流理论界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增进人民福利的思考,明显少于他们对市场化的思考,对于未来的改革来说,这样的理论准备是不够的。

主流理论界在十几二十年前就为改革设定了市场化或产权保护这样的目标,那时他们针对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或者说统制经济体制带来的问题。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产生了,甚至有一些是由改革导致的,例如医疗、住房改革导致的问题。虽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了当前经济和社会中的一些严重问题,但他们的目光仍然盯住了当初设定的目标,而不能包容更多的改革目标。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