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30多年前,您曾参与了我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的制度设计。前几年,您又推动重庆获批了一个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虽然重庆保税(港)区发展很快,但与沿海的保税区、自贸园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那么,您认为内陆保税区怎么才能成为更好地服务内陆开放的大平台呢?
黄奇帆:保税(港)区是在境内关外的非关税区,其实比特区还“特”,它是促进开放的强劲发动机。然而,从1992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投入正式运营以来,保税(港)区都布局在沿海沿边,内陆一个都没有。后来,得益于中央对内陆开放的大力支持,“为凤筑巢”,给重庆当时已有较大规模的加工贸易产业集群设立了两个保税(港)区。事实证明,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虽然,我们两个保税(港)区与沿海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它们确实有力地带动了全市进出口总额的快速增长,从几年前的70亿美元达到现在的660亿美元,增长了近十倍。
这次全会《决定》对内陆建好保税平台指明了路径。落实全会精神,关键要在保税(港)区功能上做好文章。一是要体现保税区集聚和辐射功能,用足、用好、用活保税区加工贸易的政策。比如,开展“委内加工”,推动区内代工企业承接区外品牌商订单;试点“区中园”,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跨境电商企业等在区内开展一般贸易和保税贸易,促进形成特殊的产业链和集群;试行选择性征税,针对内陆保税区加工产品内销较多、零部件本地配套等特点,改变沿海做法,对保税区加工内销产品,实行入区国产料件不征不退、只对进口料件或成品征收关税;建立产品核心料件的集散分拨中心,提升产业集群协作、配套程度等。二是要拓展保税贸易、服务贸易、自由贸易的服务功能,打造国际国内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大平台。利用现代信息、电讯技术在保税区内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内陆与沿海相比没有物流距离远的劣势,反而具有综合成本低的优势。因此,内陆保税区应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对物流距离不敏感的大数据、软件外包、跨境电子商务、保税维修测试等业态,同时开展进口商品保税展销,改变高档品进口渠道窄、环节多的弊端,把大量出国旅游购物消费留在国内。三是应升级功能,努力发展成为内陆自由贸易园区。自贸园区本质就是保税区的升级版。全会明确提出“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这为内陆保税区指明了升级的方向。因此,内陆保税区要在贸易、投资、金融、航运、税收等领域实行特殊管理体制、政策,进一步拓展功能。
记者:在大家印象中,只有沿海才能发展加工贸易。重庆的发展实践似乎打破了这个传统认识。您认为内陆要怎样才能发展好加工贸易呢?
黄奇帆:过去30多年,我国加工贸易确实分布很不均衡,几乎都在沿海,直到最近几年内陆才有。这主要是因为,原材料和零部件大部分来自海外,产品也销往海外,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模式不适合内陆。沿海到内陆2000多公里的物流成本抵消了利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内陆过去没有保税物流平台,海关、边防要重复查验,手续繁杂,费时费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