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陈宏:国画经要(4)

国画线条之韵

照片 031-1

线条是画之筋骨,线条妙用使画而键,线是因画而变,画面因线之变而灵秀。线要钢而不脆,细而不柔,直而不僵,曲而不盘,弯而不折,长而不疲,短而不缺,悬而不空,顿而不停,此乃线侓也。

线粗而不肉,力藏于线,外柔内钢,忍性十足,犹如枯藤盘树。线细而不飘,轻而不描,张力而劲,弹性而动,拉而沿伸,放而收缩,揉而不碎,好似铁丝绕指,此乃线质也。

一线多变,亦分浓、淡、干、湿、枯。浓线而近,淡而远,

干而骨,湿而润,枯而苍。顺势行笔线而畅,畅而不滑。逆势行笔线而枯,枯而高古。中锋行笔线而稳,稳而健。侧锋行笔线而薄,薄而不透。卧锋行笔线而雄,雄而不野。拉笔行线线而劲,劲而力道。顺、逆、拉、中、侧、卧一画并用。则:畅、枯、稳、薄、雄、劲彰显淋漓。

国画之点

点在国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点之变化直接影响着画的质量。连点成线,积点成面,叠点为皴;远点为雾,雾点为云;蹲点为苔,洒点为雨;飘点为雪,顿点积墨。米点、挑点宜为皴擦。顿点稳,洒点活,飘点动,朦胧之处点宜多,清楚之处点到为至。

点之妙用则画面通透而深邃。点密而透气则如雾里看花,引人入胜;点皴苍而不老,乱而不杂,则画质感而生动。多点混杂并用,繁而不累积,相叠有层次,则画远而深,质地而妙生。

国画与书法

照片 048-1

人云:“画中有书,书中有画,书画一体”。画作落款常有某某写之,一个‘写’字道出了书法与国画之真谛。

中国书法是从画中进化演变而来的,从古岩画和古籍中可以看到:先民们将生活中的故事和自然现象,以各种图案画在岩石上。随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这种图案逐步演化成象形字及现在各种字体。故国画最高境界是写出来的,而不是画出来的。

一幅上乘的国画作品中,无不包涵了书法的各种字体的书写线条。雄、沉、壮而如古藤之线条乃篆书之笔;

稳而富有弹性之线条是隶书之法;畅而键之笔是楷书线条;韧柔流动之线乃行书之线;粗细变化无序,因时因势而变,时狂、时颠、时醒、时醉,虽无序但有可循章,此草书也!

篆书是画骨感嶙嶙,质体朗朗,雄健阳刚,使作品有铮铮苍茫之感。

隶书可增添画面藤盘筋连,柔缠刚,刚附柔,刚柔相济。

楷书线条使画面亮而翠,大气之中藏细腻,大意之中藏真意,韧柔之线能使画面可折、可拉、可叠、可揉而不毁。

行书的流动线韵使画作静中生动,动中生静。动生情,情生意,意生境也!时醒、时醉、时颠、时狂的草书,可使画面无风而狂、无羔而颠、无酒而醉。而大醉中清醒,狂中隐静,颠中可寻常态。

真草隶篆之书在画中,纵横交错,迂回顾盼;客主和谐,层次分明;使作品缠绵生情,骨肉一体,盎然生机跃然于纸上。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