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而自信?(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而自信?(8)

1951年,陈云同志在《必须十分重视城乡交流》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农民增加了收入,购买力也就增加了,就要向城市购买工业品。这个问题解决了,农民就喊毛主席万岁。这个问题一解决,农民增加了收入,实际上也就推销了城市的工业品,减少了失业工人,减少了失业救济,同时也增加了税收。所以说这是一件很重要的问题。”陈云的讲话,进一步地概括了在“农轻重”之间,应该“按比例”彼此促进、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其中第一条讲的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这篇讲话,第一次把“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上升到“中国特色”的高度,他指出: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不太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此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我们对于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我们一直抓农业,发展农业,相当大程度上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

今天看来,提出“农轻重”三大部类“按比例”协调发展,同时又提出按照“价值规律”促进城乡商品交换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核心,而我们后来的诸多探索、创新——包括今天依然称为工作重点之一的“调结构”,实际上都是从这简单的三个字发展来的。我们绝不能小看了这三个字,陈云同志在1979年就曾一言中的地概括说:“‘农轻重’的排列,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形成,是从改革开放时代的1979年肇始的。1979年3月,陈云同志发表了题为《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文章,在重申“中国特色”的基本特征是“有计划、按比例”的基础上,这篇文章首次把“按比例”,创造性地阐述为必须在“计划与市场”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而不仅是此前所强调的在“农轻重”之间保持比例)。文章指出,优先发展什么、着力发展什么、乃至跨越式地发展什么——这当然就需要计划,但是,实现和落实计划,却不应仅仅依靠计划指令、行政命令,在很多时候、在许多经济领域,采用市场的手段——即以利润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价值规律为杠杆——更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长期采用行政命令、计划指令的方式实现发展目标,造成我们经济工作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对价值规律的忽视,即思想上没有‘利润’这个概念。这是大少爷办经济、不是企业家办经济”。陈云还进一步指出,所谓“调结构”,不仅仅是指以前那种着力去保持“农轻重”之间的比例,而是必须调整我国经济领域里“计划与市场之间的不协调”这个“根本问题”。文章还提出了调节经济的两种方式:即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后者是“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的调节”,而只有很好地把这两种方式协调起来——这才可以叫作真正的“按比例”。文章指出,在今后经济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中,实际上计划与市场这两种经济的比例将占很大比重。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绝对数额就愈缩小,可能是都相应地增加。

1979年3月,邓小平发表了《坚持三项基本原则》的讲话,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指出,我们之所以要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最本质的东西”,更是因为有些别有用心者,他们根本不打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坚持要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即搞他们所谓的“政治改革”,这种观点的实质是:“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因此中国现在不是搞四个现代化的问题,而是应当实行他们所谓的‘社会改革’,也就是搞资本主义的那一套”。因此,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实针对的也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这股逆流,这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进一步阐释:之所以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因为搞经济建设必须具备国内外两个条件——只有国际环境缓和,我们才能具备改革开放的外部条件,只有国内环境稳定,我们才能够一心一意谋发展。反之,如果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败坏了,社会价值观混乱了,中国社会就会再次出现一盘散沙乃至社会动荡的局面,“一盘散沙还搞什么建设?什么也搞不成!”。邓小平指出: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政治基础和根本政治动力,而要保持这个经济发展的根本政治动力,从制度上说,就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把“按比例”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上升到政治和全局的层次,深刻地阐述了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三者之间彼此联系、互相协调的关系。这篇讲话是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因此,可以看作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宣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展开的。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加企业活力,其理论指导是运用价值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其具体突破点是:充分重视价格杠杆的作用,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进行全面的价格改革。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将这条道路与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举,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