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的意义

汉字文化的意义

去年夏秋,电视节目《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许多观众发现,原来很多字自己都不会写了。我自己担任《汉字英雄》的评委,也感受到了这个问题。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以音定字的流行,汉字书写在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很多字我们能认,却搞不清楚如何来写。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不深了,对它背后蕴藏的文化也不熟悉了。几十年来,我们的识字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认字的人是历史上最多的,但现在大家对写字的焦虑也比较普遍了,提笔忘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但这其实未必是“键盘时代的汉字危机”。

1980年代计算机刚刚普及的时候,社会存在一种焦虑:英文26个字母很轻易就解决了输入问题,汉语怎么办?当时很多人包括语言学家都很悲观。但现在汉字输入问题已经彻底解决,所谓“汉字危机”也就不存在了。现在汉字的问题主要在使用层面,包括像“提笔忘字”,这些问题的确对汉字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总体上危机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汉字作为一种文字的前途状况现在看来是一片光明。

汉字在20世纪经过了两次书写的变化,在现代以来经历了两次书写工具的巨大变革。一次是硬笔取代了软笔。这次变革在整个20世纪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于书写的理解,也使得书法艺术变为毛笔存在的理由。一次是电脑普及带来的汉字输入方式的变革。这使得笔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淡化。两次变革都带来了汉字书写方式的改变,使得书写更加方便的同时,也使书法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写字的传统境界受到了冲击。我们应该在承认和尊重变化的同时,也珍惜和传承书写文化那些弥足珍贵的遗产。

有语言学家认为,键盘时代,汉字不可避免地会符号化,甚至拼音化。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在电脑上输入拼音,然后出来一堆符号,他在其中选择一个符号。汉字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了它的丰富性,只是充当了符号的功能。在我看来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汉字的拼音化其实是20世纪50--80年代的主流意见,当时的语言学家多数都有这个主张,那个时候担忧汉字的电脑输入问题。新中国对汉字有两个重大贡献,一个是有了汉语拼音,让汉字的学习和文字处理变得方便;一个是汉字简化。这原是走向拼音化的两个步骤,现在成了汉字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汉语拼音其实是汉字学习的一个辅助性的手段,是助听器,是拐杖,它不可能替代汉字。当年许多语言学界主流的意见都认为拼音化、拉丁化是汉字的必由之路。这些年来,这些看法已经变得不主流了。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最近,对于“简化字”的争议相当热烈。但其实汉字的简化也是历史的趋势。目前使用的简化字多数都有传统的渊源,现代以来,汉字简化的努力也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今天的简化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国际性影响,如新加坡就使用简化字。因此,简化字也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也是现代中国值得珍重的重要的文化资源。20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化的多数文献是以简化字来写作的,而且古籍文献多数也都有了简体字版,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不能一笔抹煞。当然繁体字自有其文化传承的价值,但它其实和简化字并没有绝对的断裂,而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的不同方面。在日常书写中使用简化字,在诸如古籍、文献整理和书法艺术等特殊的领域里给予繁体字空间,让一般人能够“识繁用简”,其实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合理路径。

简化字当然是汉字文化,也是汉字历史发展的一部分,我们既要高度尊重传统的繁体字具有的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功能和作用,也要高度尊重简化字的现实功能和已经形成的现代传统。简体字是全球汉字应用的主流,是世界汉字的正体字。汉语拼音是不可缺少的汉字的辅助工具。我们需要对汉字发展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对汉字文化独特的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加珍重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对现代中国先驱普及文化、发展文化的努力也应有更多的理解。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