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剩女”:性格合适最重要
和社会上某些既定的印象相反,这些被称为“剩男剩女”的单身青年并不排斥进入婚姻。29岁的小岳是大家族中惟一的大龄单身者,回家后自然也“遭遇”各种盘问。小岳认为,两个人之间要“来电”,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
如果迟迟无法碰到心仪的对象怎么办?小孟表示,舆论通常认为,女性最终要回归家庭,“剩女”概念的热炒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但是,作为一名职业女性,自己的收入完全可以负担个人生活。在不需要伴侣提供未来衣食的情况下,她会更加关注两个人精神的契合度。因此,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自己宁可继续单身,也不会草草嫁了。她说,百合网广告中,婚姻成了女性的唯一价值,自己作为新时期的独立女性,难以接受这样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亲人像广告中的外婆一样“逼婚”,不仅自己不会就范,彼此间的感情也会因此受到重创。
世纪佳缘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38%的男性受访者与35%的女性受访者表示,“彼此性格合适”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在各项理由中支持者最多。
专家:应充分尊重婚恋自由
对于百合网广告传达的“逼婚”主题,和春节期间给一些单身者们“添堵”的后果,从事婚恋服务近十年的心理咨询师张旸对记者说,因为未婚单身者的主体集中于上世纪70和80年代出生的新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父母一般会在他们的成长期内倾注大量心血,也习惯于各种“包办代替”,在子女长大成人后,这种模式也会延续到对其恋爱婚姻的关注上。所谓的“逼婚”就是这种关系的产物。
其实,用不着家人的“逼婚”,像小孟和小张这样的单身者寻找伴侣的个人意愿还是相当强烈的,而他们自己也为这一目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张旸说,父母罔顾子女意愿,单纯的“逼婚”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效果。他发现,一些本来积极参加各种交友联谊的单身者反而会在春节后的活动中“失踪”,原因是“被逼婚整怕了”。他建议,父母最好不要“逼婚”,而是要充分尊重子女的婚恋自由;而单身者也要仔细梳理择偶要求,对婚姻抱有更加切合实际的想法,才能早日获得甜蜜的爱情,并早日组建家庭。
“逼婚广告”缘何引发众怒
一则普通的商业广告,引发如此大的争议,甚至导致网络上的万人抵制活动,这是很多人所没有想到的。按理说,绝大多数的未婚男女对“逼婚”并不会感到陌生,春节前网络上还流传着“每逢佳节被逼婚”的无奈调侃,为什么一则“逼婚广告”却引发如此大的非议呢?
其实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未婚男女在回家过年,面对父母亲人的时候虽然会遭遇各种方式的“逼婚”,为此头疼不已,倍感郁闷,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父母亲人的“逼婚”纯粹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与爱。可是商家推出的“逼婚广告”,却只是为了市场营销和商业利益,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换言之,网友愿意被父母以爱之名而“逼婚”,却不愿意被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逼婚”。
更进一步说,这则“逼婚广告”所倡导的婚恋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按照广告所表现的内容,似乎现在年轻人结婚只是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一个安慰,而不是为了自己未来人生的幸福。作为婚恋主角的年轻人,在这则广告中似乎成了一个道具,只能牺牲个人的选择自由,去满足长辈的心愿。这和当今社会所倡导的自由婚恋观念显然背道而驰,实际上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包办婚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