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逼婚”广告莫用“孝道”绑架婚恋(4)

【案例】“逼婚”广告莫用“孝道”绑架婚恋(4)

其实,“剩男剩女”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没有必要进行苛责和声讨。一方面,当前的社会压力骤增,很多单身男女都想多奋斗几年,等闯出一片天地后再组建家庭。另一方面,大量单身男女的择偶观念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以往的择偶标准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的青年男女。但是,很多父母却以他们的视角来审视儿女的婚姻观,正是对婚姻观认识不同上的“代沟”,恰恰成为了“逼婚”频现的导火索。

作为广告制作播出方,正是嗅到了这种商机,钻进了大龄青年家人的想法中,妄图借助春节假期,打出广告的知名度。可以说,“逼婚广告”只要是没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遵守了广告制作、播发的底线和原则,即便很多人听起来不顺耳、不受用,也是没有招架之力。对于“逼婚广告”而言,虽然目的是借此提高网站知名度,进而增加盈利收入,但其本身就是阐述了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

既然如此,对于“逼婚广告”,大龄青年男女们其实并不需要过于纠结和闹心。广告出现之前,青年男女们就一直保持着自身的择偶观念和标准,如今看见“逼婚广告”后,何必非要让一则广告搅乱自己生活的阵脚呢?如果在内心认为“逼婚广告”有点虐心,不妨昂起自己的头,沿着自己的婚恋之路一步步走下去,没有必要在乎那些“闲言碎语”。

【启示与思考】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则相亲广告,就是八个字:不结婚对不起外婆。在广告当中,并没有看到漂亮的女主人公有想结婚的意思,也没有看到她主观上为恋爱婚姻做出过什么努力,她只不过是迫于亲情的压力,不得不寻求婚恋网站的帮助。

可以说,这则广告遭到网友炮轰,不是因为给大龄青年“带来催婚、逼婚的压力”,而是因为用亲情绑架爱情,传递出错误的婚恋观。正像有网友评论的那样,广告中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屡有发生,婚恋网站这种自我推销的行为无可非议,但把老人的心愿极端化表现,把婚姻的目的完全简化为“给家人交代”,这种道德绑架实在让人反感。

我们要学会彼此尊重,首先就要理解和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还有现代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以单身或成家简单地划分好坏,以有孩子或无孩子简单地划分幸福或不幸福,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成年人的生活状态大都是他或她个人的选择,比如是选择单身还是成家?选择何时“脱单”或与何人成家?要孩子或不要孩子?甚至性取向是异是同?都是非常私人和隐秘的,只要不违法乱纪,不危害他人,就应得到法律和国家的保护,得到社会和媒体的尊重和理解,得到包括父母、朋友、同事、领导在内周围人的不打扰、不关注和不介入。而不宜借关心关爱之名,夹带商业利益、世俗偏见和围观猎奇,过分深入和评价人们的生活状态,失去对单身人群的起码尊重,现在由此所形成的社会偏见,实际上已是一种对他们隐私权的冒犯。非诚勿扰?有诚也不应扰!他或她可单,你不能扰。

在一国媒体和舆论场上,“光棍”、“剩女”、“剩男”这类明显带侮辱性的词满天飞,这正常吗?谁的鞋,谁穿谁知道。对别人的生活状态和选择,他人不要说三说四,不要评头论足,更不要形成社会压力,这一点,我们真的要注意和改正了。特别是不能让婚介商业为了盈利而绑架了我们的婚姻。

而今,网民集体抵制,也算是“用鼠标投票”。对涉事婚恋网站来说,“亲”们不给好评,等于声誉在溃堤。在此情况下,与其坐享“恶名营销”之利,不如着眼长远,给公众一个道歉,也引以为鉴,对失落的口碑好歹是种挽回。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