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工作中,苏共领导人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表面上的思想一致,不能深入实际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变化,对社会心理动态、意识形态动向缺乏调查研究,摸不清民意、抓不住民心,很难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群众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同时,形式主义的视察和检查过多过滥,破坏了正常的劳动秩序,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引起基层单位的反感。形式主义的泛滥,对社会情绪及人们对党和国家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
享乐主义蔓延 民众离心离德
官僚主义盛行催生了苏共党内贪图安逸、追逐名利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间,苏共党内的精英阶层逐步从人民公仆蜕化为既得利益集团。勃列日涅夫本人喜欢豪华轿车、锦衣美食、打猎,仅在莫斯科郊外就有8座别墅。由此,上行下效,大多数党内精英追求的不是社会主义理想,而是如何拿到高薪、配有汽车和助手,住进豪华别墅。博尔金在《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描绘了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在医疗、住房、交通、食品、津贴、休假等方面享有的特权。在许多特供店、内部服装店,苏共高级干部及其家属可以不受数额限制买到所有的进口商品。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市面上空空如也的货架和等候购物的长队。据全苏市场行情需求科学调查研究所的统计,1989年末,在989种大众消费品中,只有11%的商品能够勉强供应。在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缓慢而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党内官员享有的福利和特权自然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党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营造安逸奢侈的生活环境,这无疑加剧了党群关系的裂痕,不满情绪潜伏于人心。对社会上依靠投机钻营、贪污受贿等不择手段发财致富、享乐成风等现象,苏共也没有做出正确评判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杜绝,这使得社会主义理想、集体主义价值失去了感召力和吸引力。
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侵蚀着社会,拆除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根基,对社会风气形成了致命伤。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精神从主流价值观中消退,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火红的三十年代”相比,群众的社会主义劳动和建设热情消失了,许多基层党员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开始出现退党风潮。仅从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的两年间,就有290万党员退党。
在2005年进行的“俄罗斯人20年后看改革”民调中,有57%的民众认为,80年代末的苏共已根本无法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政治力量。如同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所言:党,尤其是党的上层养尊处优,昏昏欲睡,丧失了危机感。正是苏共上层在道德、思想和政治上的退化导致了社会瓦解。
20多年来,对于苏共败亡的反思,在社会主义中国从未停止。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住了经得起,我们的事业就能涉险过关,实现长治久安。防不住经不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那么苏共败亡殷鉴不远。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当下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问题进行对照检查和整改,这是我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以史为鉴,历史悲剧才能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
(作者: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