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论考量:马克思主义为何不会过时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从根本上说,共同铸就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价值理想、基本方法和理论品质不会过时。
(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不会过时
马克思主义代表着人类对美好的、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向往,其实现全人类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价值追求始终是激励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自问世以来,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例如,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劳动状况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经济、政治、社会权利的扩大,都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着直接关系。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许多西方学者都做出了比较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如伯尔指出,“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它们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卡尔·马克思,当今六分之五的人口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中;没有斗争,没有起义,没有罢工,这需要发动,需要引导,资本家是连半步也不会让的”[3]60。美国德州大学哲学教授凯尔纳(D.Kellner)认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有助于促进民主、自由、正义和平等,并能够同仅仅促进富豪权贵利益的保守思想相抗衡。只要巨大的阶级不平等、人类痛苦和压迫还存在,就有必要存在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批判理论和它的社会变革思想”[4]35。德里达则说道,“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5]21。理查德·诺曼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那内在吸引力在于它表现了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更美好社会的向往……人们被马克思主义所吸引是基于这样一个判断: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基础上的,它压迫和束缚人的生命力,阻碍人们充分实现人生潜能,它应该让位于社会主义社会,在那里人们能够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平等”[6]51。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没有过时
理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任何理论都具有历史性,尤其是其中的某些具体论断会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不再适用。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那种要求理论的具体内容或具体论断永远适用,是对“神”的要求,而不是对思想家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有史以来体系最为宏大、逻辑最为严密、立论最为坚实的思想体系,一方面深深植根于欧洲几千年的文化沃土之中,另一方面又与当代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先后出现过众多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但是就科学性和彻底性而言,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全面超越马克思主义,或者撼动其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正如萨特所说,马克思主义是“不可以被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7]24。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没有过时。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160多年中,尽管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其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框架内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对此,詹姆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既然资本主义还存在,马克思主义就不存在过时的问题[8]。2008年以来席卷西方世界并影响至今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与预言的深刻性和科学性。在这场经济危机中,马克思的《资本论》再度成为畅销书,人们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新自由主义最终证明是一个虚假的梦。”这场经济危机打破了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神话,而马克思对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机制的批判又一次得到了证实。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会过时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一方面来自于理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来自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特别声明的: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岁月中,马克思主义不但经受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和批判,而且经受了社会实践的反复考验,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与走马灯似的西方社会思潮比较起来,马克思主义能够持续地影响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四、结语: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如果抛开意识形态偏见,客观地审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从对人类社会历史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从古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社会理论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也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有着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喧嚣,恰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最具生命力的学说,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仍然处于当代的话语中心。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不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此外,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西方最强劲的社会思潮之一,也是当代西方社会最重要的思想资源。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与资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和借鉴不无关系。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在揭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同时,对西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批判,从而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超越西方的现代化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先达.论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2).
[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6.
[3]〔德〕伯尔.伯尔文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6.
[4]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加〕罗伯特·韦尔,凯·尼尔森.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第1分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8]钟谟智.国外“马克思主义热”的社会文化根源[J].探索,2003(6).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