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许多人认识沂蒙老区,就是从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沂蒙山小调》开始的。《沂蒙山小调》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两位同志创作的,以其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民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成为革命精神传承的形象载体。笔者利用春节返乡时间,对小调诞生地——山东省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了解其创作、发展和传播历程,并对当前如何利用文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思考。
《沂蒙山小调》的发展融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0年,在沂蒙抗日根据地,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以文艺宣传为武器,与反动势力黄沙会进行斗争。《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简陋民房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爱国歌曲。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
1964年,沂蒙山区民歌手韦友芹带着这首歌参加演出,受到陈毅元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成唱片,在全国引起轰动,不仅传唱全国各地,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蜚声中外的中国民歌。为纪念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纪念碑亭,亭前一块巨石上刻着阮若珊女士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满腔深情。《沂蒙山小调》唱出了沂蒙老区的秀美风光和爱党爱国的红色传统,由它折射出的沂蒙精神成为老区人民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沂蒙山小调》不仅以其优美的旋律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沂蒙山小调》,至今已被传唱了七十多年,使得“沂蒙山区好光风”伴随歌曲深入人心,也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味的精神符号。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素材。《沂蒙山小调》等红色歌曲记载了光辉的革命岁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情感,体现着坚毅的民族品格,其传唱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及其伟大精神,更好地在新时期弘扬革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
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沂蒙山小调》在百姓中广为传唱,走了不折不扣的群众路线。按下《沂蒙山小调》的播放键,眼前跃动的是八百里沂蒙一幕幕“党为民、民拥党”的大情大义,讲述着干群血肉联系、军民鱼水深情。红色歌曲蕴含着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是党和人民军队无尽的力量源泉。
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沂蒙山小调》在内的红色歌曲积极健康向上、彰显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热血沸腾地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洪流,讲述着先辈们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些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高尚革命精神的经典作品,都百听不厌、历久弥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