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深水区奋力突围 (2)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深水区奋力突围 (2)

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资源的再配置,文化利益的再调整,文化管理的再完善,文化活动的再创新,必然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会出现少数人不理解不放心不支持的问题,甚至有可能给改革带来一定阻力。我们既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又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通过润物细无声、和风细雨般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宣传党的改革主张,把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改革的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同时,人民群众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期待、新诉求,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听取和采纳,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转化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转化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效举措和伟大实践。

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文化体制改革具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属性,其社会效益的作用更为明显。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必须让步于社会效益。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双重属性,既不能过分放大意识形态属性,忽视其商品属性,使文化发展呆板僵化;又不能过分强调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忽略其意识形态属性,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辩证处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推动文化生产和文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过去,文化建设曾政企不分、产事不分。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必须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政企分开,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扩大文化消费群体,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营造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产业为文化事业提供产品需求和供给多样化,更加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政府作为文化事业方向的引领者、管理者,通过政策引导企业投入文化事业,进行市场运作,以优化文化体制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以规模化突出“量”、集约化突出“质”、专业化突出“精”,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并进,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生动力和路径选择。

正确处理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一方面以需定产,以特色、优势产品占领市场;另一方面也要以产促需,引导、培养、创造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弱化政府在市场中的有形之手,把主要精力放在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政策引导上,努力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社会,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流失,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激发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使整个文化体制充满张力。更重要的是,党委政府对市场的意识形态主导权不能丢,文化产品的思想价值不能削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审美情趣不能降低,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充盈其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弘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书写时代的绚丽华章,让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乘风破浪,高歌猛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