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经济大势 保持调控定力

把握经济大势 保持调控定力

摘要:面对2013年经济发展的复杂局面,中央保持调控定力,谋定而后动,对经济运行适当预调微调,使增长、就业、物价稳中向好,速度、结构、效益同步改善,也使市场吃了“定心丸”。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面对2013年经济发展的复杂局面,中央保持调控定力,谋定而后动,对经济运行适当预调微调,使增长、就业、物价稳中向好,速度、结构、效益同步改善,也使市场吃了“定心丸”。

2013年上半年,国内经济与金融发展呈现出“不同步”的态势。在GDP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的同时,M2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超出预期,融资和债务呈现快速扩张势头。面对复杂形势,有两种选择:一是先顾眼前,用较大规模短期刺激政策拉动;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顶住压力,不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而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更多运用促改革、调结构的办法来稳增长、保就业。前者可能换来一时的增长,但会加大通胀压力和财政金融风险,容易掩盖结构性矛盾。中央作出了后一选择,采取了一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调控办法,确定了合理的政策框架,既守住了经济增长底线,又给予结构调整更大的政策优先度。

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着眼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保障了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支出,保持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刚性支出加大的收支矛盾也起到了缓解作用。货币政策则继续保持稳健,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合理调节流动性水平,灵活把握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向、力度和节奏,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相机抉择的调控之下,经济运行止跌企稳,全年GDP增速保持在7.7%的水平,仍处于合理增长区间;就业、物价等指标也处于相对健康状态,一度趋于上行的通胀形势初步稳定;2013年前几个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偏快的势头得以控制,全社会债务和杠杆水平的过快上升也受到抑制。

不刻意刺激、重长期持续的宏观政策组合,有益于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从实施效果来看,随着财政支出和信贷结构的调整,就业、养老、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

“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获得了更多金融支持,部分“两高一剩”限制行业的资金需求受到了抑制。同时,持续推进的“营改增”通过结构性减税,最大限度地促进服务业和工业企业税收负担的公平,也通过为千万企业减负促使其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活力。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速有所趋缓是中国主动调控的结果。只要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就不必担心经济失速,更关键的是如何做到稳中有为。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已进入转型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正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结构调整是长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应坚定不移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

目前,全球经济调整仍在持续,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在宏观调控方面,要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宏观政策的黄金平衡点,不断完善调控方式和手段,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继续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从经济发展的潜能和动力等综合情况看,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