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稿:经济治理现代化之一——“知行合一”带给世界“安全感”

两会特稿:经济治理现代化之一——“知行合一”带给世界“安全感”

摘要:“治理”一词由来已久,但真正受到国际学界充分讨论却是在7年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有学者指出,“治理”在中国从一个学界概念上升到政策概念,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这说明中国决策者善于汲取国内外最新思想,并适时将其转化为国家意志,体现了中国制度的高效。

新华网北京2月27日电(记者刘丽娜)“中国经济今后怎样才能继续‘安全地’增长?”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日前在北京参加国际金融论坛时这样提问。

以应对危机著称的这位国际金融泰斗对中国经济的疑问在海外很有代表性。经过几十年持续高增长,中国如何能继续书写增长奇迹?中国经济怎样消除世界的“不安”,而持续担当“稳定器”与“压舱石”?这些问题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对于这些问题,中国人事实上早已主动求知,并积极践行。答案就在于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治理现代化的“知”与“行”相统一。

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总目标,到中国领导人最近的一些政策表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形成广泛社会共识,亦落实在中国改革的现实脚步中。

长期以来,经济是世界感知中国治理的最直观维度。推进经济治理的现代化被认为是带动中国整个社会发展的驱动轮。“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目前的经济改革是治理的创新和实践。”海外媒体曾这样评述。

“治理”一词由来已久,但真正受到国际学界充分讨论却是在7年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有学者指出,“治理”在中国从一个学界概念上升到政策概念,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这说明中国决策者善于汲取国内外最新思想,并适时将其转化为国家意志,体现了中国制度的高效。

无论是“治”还是“理”,其指向都在于建立一种秩序,以使国家能够在多元世界、复杂中国的现实与未来中健康、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而这种秩序的建立,既要靠理念认知到位,还要靠有效的实践积累。

国际观察人士指出,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使效率与公平得到适当平衡,其核心在于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使治理能力现代化,仅靠政府努力是不够的,归根到底,要调动起全社会的动能,万涓成海,形成稳固体系。改革,是通向这一现代化的必经路。

美国克莱尔莱塞特麦克纳学院教授裴敏欣观察到,中国的国家能力在政府的动员和决策能力等宏观层面很强,但在市场和民间的微观层面还有待提升。正因如此,中国决策者以简政放权为核心抓手,逐步改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来自基层的实力、动力与活力发挥更大作用。

一年来,中国决策者一方面简政放权,变“管控”为“服务”;另一方面“反四风”、反腐败、狠刹浪费的车轮,主动调整经济模式。这些举措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出口拉动经济作用变小,消费占比提升,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扩大……尽管近期有些经济数据不够理想,但正如一些海外分析人士的客观评价,中国经济从不缺乏问题与挑战,相反,问题和挑战正是其变革改进的动力。《华尔街日报》网站近期的一篇报道称,北京的行动正在让精打细算的中国人受益。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金立群认为,一些人相信中国的发展要靠“倒逼”机制,实际上,中国如果能更加主动求变,积极改革,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远在拉美的厄瓜多尔经济学家埃尔南·拉莫斯关注着中国治理的变化,他评价说,“中国总是会毫无悬念地带来惊喜。这是其千年哲学的一部分,是其文化中的辩证因素,也是其古老历史中固有的片段”。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宏观保持稳定、微观充满活力的中国经济会给世界带来更多“安全感”。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