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利”字当头的评奖,如何让百姓”放心”?(4)

【案例】“利”字当头的评奖,如何让百姓”放心”?(4)

在这次荒谬的评奖活动中,拿了好处费出场的“重量级人物”,无疑是连结起主办方和买奖方的一颗重要纽扣。对这些曾在相关主管部门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名誉领导”,买方卖方看重的都是其权威—或是政府关系、或是业界名声。即便是一张合影,也似乎产生了“有背景”“被认可”的言外之意。不管是被蒙蔽了还是被俘虏了,这些领导和专家都涉嫌滥用职位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力,应该受到原所在单位和法律的约束乃至警诫。

不仅是评奖,不仅是医疗卫生领域,社会治理中的很多问题,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环境污染、贪污腐败,都与信息不对称、监管不给力、权力不自爱直接相关。而公开信息、强化监管、束缚权力,则是针对这类问题的合理路径选择。正如患者是这场卖奖骗局中“不在场的上当者”,治理中的种种问题,承担其后果的往往是社会和公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民生所系,更是执政之基。

【启示与思考】

一手交钱、一手拿奖,时至今日,评奖依然大张旗鼓地进行着,甚至成了一些人的赚钱捷径且收获颇丰。但让公众无法释怀的是,过去,上当受骗或者说心甘情愿买奖、买荣誉的大都是利益至上的企业,而此番事件牵涉的是本该以仁心仁术著称的医疗行业。“满意医院”、“放心药企”、“优秀院长”,当人们意识到这些“高大上”的名头完全得益于赤裸裸的金钱交易,该是怎样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坑爹”的评选,“待宰”的患者?

不可否认,这些虚假评选、收费评选往往有极大的迷惑性,比如经常打着“中华”、“中国”的旗号,看起来十分“权威”;组委会或者协办单位里经常会出现一些业内“泰山北斗”式人物或机构;办公场所、设施、人员一应俱全,等等。不排除一些人确实是被造假者所迷惑,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在一些人看来,评选活动的真假、主办方的身份、评选的过程是否公开公正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奖牌、奖杯背后可能带来的预期利益——不明真相的群众会把这些“金字”招牌当成权威认证,在需要购买这些商品或者服务时慕名而来,对企业、医院来说,这就是真金白银;而对获奖者而言,“名”带来的自然是“利”。更有甚者,一张借此机会与业内重量级人物的合影都能做出“大文章”来。

可见,此类评选之所以响应者众,不是评选者欺骗的手段有多高明,而往往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或许正是时下一种不良的社会生态,即靠华而不实的名头给自己脸上贴金,凡事喜欢走捷径,凡用钱能解决的事即不顾及任何底线。一些“权威”人士不珍惜自己的羽毛,有意无意地充当骗子的“得力助手”。

名目繁多的评选,已然不是在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消费选择,而是愈发成了没有公信力的牟利工具,而最终深受其害的当然是百姓。

清理、取消不必要的评选、表彰一直是大势所趋,成绩值得肯定。然而,诱人的利益面前,仍有不少人对创设新的评选、违规评选蠢蠢欲动,或者正在行动。这也对相关部门的清理、整治工作和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作为医院,与其花钱去购买所谓的“百姓满意放心医院”、“全国优秀院长”之类的假荣誉假奖牌,不如从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狠抓医疗服务质量、医院内部管理、医德医风教育等入手,用过硬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良好的医德医风赢得患者的口碑,赢得社会的信赖。

医院花钱买奖牌,糊弄老百姓,无异于慢性自杀,无异于缘木求鱼。到头来只会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医院失去患者的信任和信赖,纷纷选择离开,最后只有关门大吉。当然,如果行业协会组织的评奖评优活动严格坚持标准,评审严肃认真,过程公平透明,奖牌与实力相符,名至实归,参加也无妨。但是,莫把评奖与利益挂钩,否则就是变相的买卖荣誉,就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严重违背患者利益至上的医院宗旨,违背以诚待患的医德要求。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