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力:绿色与发展兼得
从南昌高新区管委会出发,沿着京东大道或火炬大道漫步,便能看到园区的主要工业企业。整个园区没有一根烟囱,企业生产、取暖、供热均使用油、电等清洁燃料。
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贝塔斯曼欧唯特中国区总裁徐凯波曾评价说:“我到过中国不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昌高新区的生态独一无二。”
用绿色丈量发展,用发展守护绿色。林雯说,如何找到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考验着高新区人的智慧,而绿色崛起之路,还需要等待的勇气和决心。
“我们优先发展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创智产业,借鉴美国西雅图航空城发展理念,加强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的合作,快速推进南昌航空城建设。”南昌高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谢高鸣介绍说,高新区全面承接国产大飞机C919中后机身等值段生产,推进已签约落户的以色列无人机、公务机项目建设,积极对接直升机、水上飞机项目,正力争将高新区打造成中国的“西雅图”。
为了让生态红利的雪球越滚越大,高新区自2011年10月31日启动了瑶湖郊野森林公园的建设。林雯说,公园建成后将成为又一处充满野趣、游趣、乐趣的生态福地。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市政协副主席龙国英点评:绿色崛起并非只重环保不问发展,而是要实现绿色发展,跨越式发展。南昌高新区的发展思路,正契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即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懂“绿”的南昌高新区,迎来了其发展的最好契机!(记者 林艳兴 赖星)
苏州吴中:生态红线划出绿色发展
自2012年以来,江苏省全面启动生态红线划定工作;2013年底,投入近10亿元补助资金用于支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苏州,作为生态补偿制度先行先试地区,用自己的实践表明,生态保护不是限制发展,而是“牵手”绿色发展。
生态红线是“高压线”
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马舍村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这里空气湿润,湖水在桥下流淌,水草在池塘中摇曳。时近中午,73岁的村民陶福妹正准备给家人做饭,只见她从家门口拾级而下,来到池塘边,直接把米篮浸入水中。“今天没下雨,没有泥沙,水很清,在池塘淘一遍后,就能直接放进锅加点水蒸煮了。”陶福妹说。
据马舍村书记施永飞介绍,他们村坐落在水源地保护的核心区,400米外的太湖供应着三个自来水厂的用水,是生态红线区域中的一级保护区。
《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提出,生态红线区域实行分级管理。一级管控区是生态红线的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实行差别化的管控措施,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每年到苏州东山西山旅游的人特别多,我们村坐落在游客必经地吴中大道旁,原打算建立一个可供游客用餐休闲的中心,但考虑到人流量较大,产生污染难以处理,便放弃了这一想法。”施永飞说,生态优先意味着必须放弃某些经济利益。
在吴中区像马舍村这样的村落有很多,吴中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1943.24平方公里,而吴中区国土面积只有2231平方公里,受保护地区占全部国土面积的87.1%。
保护“守望者”利益
划定红线是为了保护生态,但与此同时必须保护好“守望者”的利益,对因保护生态牺牲发展机会的地区进行补偿。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尚未实施村合并的“小马舍村”有板材厂、眼镜厂、五金厂等五六家村集体企业,村集体每年能结余四五十万元。今年58岁的村民吴大爷当时在村集体企业上班,每年至少有2000元收入,而当时苏州一般公务员一个月的收入也就100多元。
时间来到1997年底,“大马舍村”范围内污染企业全部关停搬迁,当时只剩下了两三家无污染企业。10多年来,为保护太湖水质,“严控发展”的马舍村作出了不小牺牲。面对周围纷纷富起来的“左邻右舍”,马舍村人也纠结过,焦虑过,但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守望。
2010年,苏州出台《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并开始起草生态补偿地方法规。2013年3月底,苏州生态补偿标准再次提高。
“仅2013年,村里就获得了湿地和水源地保护共120万元补偿。”吴大爷说,村集体有钱了,屋前的污水处理了,村里还给不少村民交了医保,各方面有了保障,现在出去旅游的村民也多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