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监督才能确保改革成效
“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长期以来,公车使用中的三个“三分之一”为老百姓所诟病。怎样防止公车私用、确保公车姓“公”一直是车改的难点。
2013年,湖南省岳阳市给全市4200多台公车装上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公务用车实施全程监控,一旦发现公车违规现象,可实施远程断油断电。在此之前广东、云南等地已经出台了类似的公车管理措施,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对公车进行“跟踪盯稍”。
但从实践效果来看,老百姓对这种监督并不是很认可。在湖南岳阳,基层群众反映,公车加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后,运行轨迹数据只有市纪委内部人士才可以查,而贴在公车挡风玻璃上的公车标识小,不注意观察根本看不到。但既便是如此,还是有部分公务员感到“自由受到限制”。
一些代表委员们认为,利用卫星定位来监督公车私用,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但如果不配合严格的监督制度,这种耗资巨大的高科技监督手段就会形同虚设,甚至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解决公车私用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让公车运行公开透明,让公车接受最广泛的社会监督。”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说,近年来各地多有监督公车私用的措施出台,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也称有较大幅度的节约。但监督不能搞成“体内循环”,更不能自说自话。
“要相信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老百姓才是最好的监督员。”张育彪说,只有把监督的后台系统向公众开放,让所有公车的信息在交通管理部门清晰可查,涉及公车私用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最大程度的遏制。(参与采写:皮曙初、叶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