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为教育改革贡献智慧(3)

教育研究为教育改革贡献智慧(3)

摘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社会各界就“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展开积极讨论,教育界紧紧围绕教育使命探索“教育梦助圆中国梦”这一重要议题。(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教育质量视野下的教师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聚焦教育质量探讨教师发展,成为近年来教师教育研究的突出特点。

完善教师专业标准。有学者指出,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发展提供更为准确的方向引导和价值坐标,教师标准不仅要包括学科内容知识,还应包括教师工作的范围和内容,确立教师责任的主要范围,并详细阐明每项标准对于教师知识和实践的意义。

重视教师责任和情感。有学者指出,教师责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教师在认真履行基本的职业责任的基础上,还应承担文化和社会责任。有学者强调,要重视教师情感的教育价值。

唤起教师的道德使命。学者们指出,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会对学生的道德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师德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标准和内在品质。教师应当具有文化自觉,推进立德树人,担当时代使命。

教学研究的新取向

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成为近年来教育研究的一个着力点。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学者们对教学从哲学认识到实践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回归课堂的教学研究。面对教学理论原创性的缺失,教学论领域出现了课堂研究热潮。有学者提出,研究者要深入教学现象发生与教学规律呈现的“域”之中,综合地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与总结课堂教学的科学规律,解释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人文现象。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泛在学习已经成为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有学者认为,慕课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给教育教学带来深刻变化和深远影响,但课程实施人本化、公平化、优质化目标的达成依然面临挑战。

以大学章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发展

2013年,教育部首批核准6所高等学校的章程,我国大学章程制定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制定大学章程是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大学章程建设工作仍任重道远,相关问题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制定大学章程助推依法治校。制定大学章程旨在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动高校形成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实现依法治校。有学者指出,制定大学章程,一方面可以对大学举办者、办学者的权利边界和职责义务进行明确界定,对大学内部治理进行规范;同时,可以将大学的办学理念、组织属性等落实在学校的制度层面,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标志和载体。

协调大学内部权力关系。有学者指出,大学章程的主要内容是大学权力的分配及其制约。中国元素的大学章程,呈现为“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共同治理”的学校治理结构的核心思路,在学校层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四位一体、相互协调制约”的治理结构。

在实践中完善大学章程。有学者指出,落实保护大学内生力量的客观法则,才是最具特色、最有效的大学章程。还有学者指出,要从多个视角推进和引导大学章程建设,正确认识大学章程的地位和作用,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关系着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幸福,影响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国家劳动力资源结构调整。围绕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基于就业满意度的就业质量标准建构。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多视角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建设性意见,扭转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种种误区和错误观念,促进大学生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有学者通过对高质量就业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基于薪资、福利、保障、工作时间及工作地点的定量描述模型,进而界定高质量就业的评判标准。

就业结构失衡是大学生难就业的主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性矛盾,但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矛盾。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失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最后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的需要。这要通过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和改革教育体制予以解决。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