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网络舆情事件的突发性。由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太均衡,社会心态较为浮躁,贫富差距有拉大趋势,社会矛盾的“燃点”有降低趋势。反映在网络上,就表现为一些网民不时发表的情绪化言论,呈现出对正统思想观念、主流意识形态的逆反心理,有时刻意表现出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价值取向。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一些网民通过刻意制造与主流舆论场相悖的话题,发表特立独行的言论来吸引公众关注,或者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满足自身“被关注”“被曝光”的渴望。网络舆情不时出现一些“爆点”,一些在生活中看似鸡毛蒜皮的事,“网下看是小事,一上网成大事”,一被网民“曝光”就成为“惊天骇世”的“网络热点”。当某一网络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网民个体意见可以快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从而形成强大意见声势,被境外媒体描述为“风在吹,马在啸,广大网民在咆哮”。网络舆情事件的突发性,对党和政府的快速反应和网络治理监管能力带来新的挑战。
二、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联系服务群众的网络工作的迫切性,切实把网络工作作为贯彻实践群众路线的重点来抓
客观来看,由于网络发展具备的上述特性,使联系服务群众的网络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牵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意上了网,群众工作也要搬到网上,各级党政只有积极走进网络,才能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增进与群众的鱼水亲情。近年来,在我国网络政务工作实践中,网络已逐步被作为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工具初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一)网络已被作为党和政府为民谋利的重要工具,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初步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是将网络作为研判民意走向的“显微镜”,利于掌握第一手民意资料。由于网络的传播作用十分强大,网络舆情对现实民意具有“显微镜”的效果,“网络一叶落,乃知秋来临”,网上有网民呼声,网下必定有其民意基础。如2011年南京市政府决定清理地铁工程沿线的梧桐树,在网上引发网民热烈讨论,部分网民组织网下散步“撑梧桐树”,南京市政府及时通过网络与民众沟通,了解民众对梧桐树作为南京历史文化象征的看法,最终撤销砍树决定。充分说明网络虽是虚拟空间,但网络上群众的呼声却是真实的,群众通过网络表达所思所想、所喜所忧、所愿所盼、所愤所怨,均发自内心,真切实在。网络舆情虽不能代表所有民意,仅代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特定事件的民意,但对其不必恐惧。虽然当前网络风气较为浮躁,网民心态具有一定的跟风性、趋同性,但对于网络民意绝不宜忽视。网络是汪洋大海,党和政府与群众的网络互动对接,可以加深党群的鱼水深情。不进一步提高联系群众的网络信息工作能力,不仅可能削弱影响党政决策效能,而且可能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政领导者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网络舆情工作的期待只会越来越高。传统的群众路线实践是下基层、进工厂,新时期开展群众路线的做法,可以也必须拓展到深入微博微信,走访博客论坛,将网络作为深度掌握民众观念看法第一手资料的新途径。习近平同志指出,“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我们要通过做好网络舆情工作,切实了解“民之所欲、所谋何利”,让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落实到保障与发展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
二是将网络作为社会综合治理的“听诊器”,利于摸准社会民生的脉搏。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部门开展网络问政工作,进行公共事务决策和实施社会综合治理之前,在网上向民众公开问计问策,征求群众意见,看群众最希望办哪些事、怎么办,运用网络与群众开展良性互动,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智、解民忧,最后根据群众意见敲定政策,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群众需要、得到群众支持。如近年来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问题在当地经常引发讨论,部分广州本土论坛开设了专门板块,给民众发表意见提供平台。由于广东网络普及率较高,民众的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较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愿很高,不少当地民众,包括一些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精通当地地理环境的人士等,纷纷在网上发声,发表许多真知灼见。当地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网民意见,广州市专门组织网民代表到焚烧厂选址进行现场考察。实践表明,民众是社会民生和公共事务的实践者,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民众在社会事务也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民众的网络活动、网络言论实际上是社会民生的缩影。从一定意义上说,走进网络,就是走进群众、联系群众;以网络作为社会民生综合施策的“听诊器”,能够摸准社会民生的脉搏,尤其是了解民众对社会民生决策的真实看法,在决策前广泛了解民意、吸纳民智或有效化解民众的不满情绪,使党和政府与民众通过网络达成共识或取得谅解,共同谋求最高的社会民生福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