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 依法治理(3)

因势利导 依法治理(3)

摘要:2013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视察时告诫全党:要打破与群众的“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工作。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网络舆情搜集分析工作不够重视,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相对滞后。

三是将网络作为党和群众沟通的“传声筒”,利于传播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核心的网络舆论阵地逐渐成形,网民在这些舆论场发表各种言论,点评社会时政、阐述经济观点、推广文化理念等,专家学者称之为“第二舆论场”、“民间舆论场”。与此同时,这类舆论场也逐渐与传统舆论场形成一定的对立。某些网络大V以各种“网络大字报”、“网络揭黑帖”、“真相长微博”、“维权档案”的形式,假托网络民意对党和政府进行无端谩骂、围攻起哄。一些活跃网民也以反映民意为名,传播“网络新民谣”、“网民维权信息”、“网络时政小段子”等。个别网民还在网络传播境外媒体消息,其中不乏关于我政治、社会、经济的谣言。网民“信下不信上”、“信外不信内”的趋势比较明显。对于网络这一“民意大功率传声筒”,如果我们不去抢夺,别人就会去抢夺,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千方百计与我抢夺网络舆论主导权和话语权。网络舆情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开展网络工作不能像京剧三岔口,摸黑打摸黑干”。我们要深化对网络新媒体“传声筒”属性的认识,大胆“上线”、积极“触网”,用群众爱听、想听、能听懂的网络语言,把党和政府为民、富民、利民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清楚、讲深入,让群众喜闻乐见、真心信服,从而增强党和政府的网络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把网络从群众不满情绪的“出气筒”,转变为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联系的“传声筒”,让党心更加贴近民心。

四是将网络作为理民事解民困的“办事处”,有效提高行政效率。近年来,全国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开展电子政务,把行政办事大厅搬到网上,机关办事员走向网络,行政服务在网上开展,将网络打造成为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绿色通道”,成效比较显著,民意普遍叫好。一些地方和部门积极开展网络问政活动,同时举办网民集中反映问题交办会,督促相关业务部门办理。一些省市领导召开与网民见面会或座谈会,领导作客网络直播室,与网民开展面对面和“键对键”交流活动,以及开通“网上信访”、“手机信访”、“短信信访”等。一些地方开设政务微博作为搜集分析民意的平台,在政务微博上形成“官问策于民,民求答于官”的生动局面。截止2012年年底,新浪微博上通过认证的政务微博达6万个。一些地方建立了网络信访受理、转办、反馈机制,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办理群众在网上反映的问题,并在规定时限内给予回复,有效减少信访数量,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一些地方给老少边区山区拉了网线,让当地民众得以上网,民众在网上提诉求、办事情、反映问题,省去往返辖区行政中心的麻烦。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视察时表示“为老百姓服务的场所、便民利民的场所搞得好一点,我看着心里舒服”。根据本地区实际,把网络办成为人民服务的“办事处”、“便民所”和互动平台,切实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才能贯彻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当前在联系群众的网络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和突出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网络政务工作不够上心,惯摆“网络官架”,爱说 “网络官话”。当前,人民群众涉网事务越来越多、靠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量上升,工作压力增大。一些从事网络工作的同志认为民众的网络业务不是主业,是“额外负担”。一些地方网络政务工作开展不到位,在群众中留下负面印象。一些党政部门在处理涉网事务时不够细致,有时比较拖拉,有时接而不办,有时办而不力,在网络上回应群众意见不及时,与群众的心贴得不够紧。一些群众有怨气,认为这是摆“网络官架”,说“网络官话”。

二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府网络信息失真现象偶有发生。如近年来,四川、安徽、浙江等地多次出现“领导视察悬浮照”事件,人民群众十分不满,部分群众认为政府的网络工作手段过于“低端”。可见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当开展网络工作,反而可能陷入“失信于民”的窘境。一些政务网络信息失真的现象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一些地方存在“民不信官”的现象。网络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不够规范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是政府网络信息发布工作存在反应滞后、公信力较弱的现象。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指出,从实践看,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主要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从实际情况看,当前政府媒体舆论场与网络社会舆论场的重合度不高,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与新兴媒体报道存在“出入”,网络事件曝光后未能及时跟进报道,存在“各说各的,民不信官”的现象。由于网络有即时交互的特性,一些网民习惯“上网求真相”,尤其在一些突发事件、敏感话题发生时,网民更倾向于从微博、微信等管道获取信息,部分官方媒体有被边缘化趋势,官民信息互动存在一些比较尴尬的现象。

四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网络舆情搜集分析工作不够重视,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相对滞后。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网络舆情扎得不深,研究不透,捉摸不清,对网络舆情的掌握不及时、碎片化。哪个环节该抓紧管住,哪个环节该相对放开,哪些舆情该突出重视,哪些舆情不必过度紧张,各个地方、各个部门标准不一,网络工作思路不甚清晰。一些网络舆情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民生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个别网络舆情事件被“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网络与现实的矛盾累积叠加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可能导致形成腐蚀党群干群关系的“慢性毒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迫切加以研究解决。

从上述种种网络特性以及网络政务工作问题分析中,我们看到,网络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网络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和治理需求,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网络服务管理的期待日趋提高。当前,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交互结合日趋明显,网络对社会舆论格局和社会生态的重塑力日趋加强,迫切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规范,促进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无缝结合”。网络必将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互动的重要场域,必须把联系群众的网络工作作为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重点予以全力抓好抓实。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