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依法治理与因势利导双管齐下,做强做实联系服务群众的网络工作
一要从国家层面抓总、技术支撑抓实,夯实国家网络管理基础。紧贴网络科技发展,以硬件技术开发为支撑,全面提升国家对网络媒体数据总体掌控能力,增强综合国力。一方面,要从国家层面宏观抓总,以“宽带中国”战略为抓手,大力铺建战略性网络媒体公共基础设施。积极推动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智慧城市等信息化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数据中心,按需提供各部门弹性化信息基础资源服务。建设国家级网络媒体信息仓库,实现网络数据搜集“全包括、无流失”。探索建立国家网络媒体大数据基地和各省市区分布式基地,实现政府间大型网络媒体数据分析“全方位、无漏洞”。探索上马国家层面的网络数据挖掘工程,实现对国内网络信息的“深利用,深加工”。建设国家层面的电子政务数据中心,提升政府机构利用网络开展电子政务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打造中央与地方联动的政府云计算平台。支持各级党政及网络运营商各显神通,开发地方政府机构网络的云计算应用项目。鼓励各级党政充分挖掘官方微博全媒体信息技术潜力,探索建立官方微信及订阅号平台技术。支持商业网络运营商积极开发网络全媒体技术,鼓励网络新媒体产品研发与推广。加强网站登记、接入服务、域名和IP地址等基础资源管理,确保网站登记备案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坚持对涉及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网络服务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完善网络运营商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二要从顶层设计抓统、部门管理抓合,构建复合网络工作格局。一方面,加强全国网络管理资源统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具体到实际网络管理工作中,必须尽快构建政府间高度复合的网络管理格局。要完善“大舆情”体系,从党委工作大局出发引导舆情,实现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舆情全覆盖,健全舆情会商、舆论引导联动等机制,确保舆情工作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同心同向、同频共振。构建网络全国“一条鞭”管理模式,构建强有力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可以由中央和省市党政的综合办公部门牵头,扮演“操盘手”角色,统筹协调各地方各部门网络管理。在办公部门内部打造一支政治可靠、善于用网、善于研判的网络工作干部队伍,定期整合上报各地方网络管理情况,报实际情况而不夸大拔高,做写实文章而不做表面文章,追求信息质量而不追求数量,有效服务中央与各级党委政府决策。
另一方面,要细分网络工作“责任田”,使各方面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达到有效整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建议网络工作权责可考虑划分为网络行政办理(政府业务部门)、网络舆情搜集分析(党委政府舆情部门)、网络廉政勤政监督(党委纪检监察部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宣传舆论部门)、网络违法犯罪管理(政法机关)、网络基础设施管理(通信管理部门)七块,以此理顺整合各地方各部门网络工作权责,由各地方各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定位加强服务、参与管理,做到及时有效地疏导网络舆情,正确处理热点敏感网络事件,充分考虑民智与民意,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及时有效处置网络舆情事件。
三要以依法管理为体、服务互动为用,共建有益、高效的网络官民互动局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一方面,要主动作为加强对网络舆情治理的规范与引导。加强网络社会治理,确保互联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加快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网络管理效能。要建立网络舆情快速通报制度,扭转网络民意碎片化的局面,重点及时通报网络反映出的网民情绪、公众意见等,突出抓好突发及群体性事件舆情信息工作。要加强网络有害舆情信息的源头控制,及时查处打击网络有害舆情信息的传播行为。加强网络诚信体系建设,保障网民依法依规利用网络。
另一方面,要打造党和政府与群众互动的全媒体平台,全面建设电子政府。突破党群沟通互动的传统形态边界,构建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微信与党刊党报联动模式,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无缝衔接”。在各省市各部门,乃至到县乡一级党政机关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及时准确发布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在热点敏感问题发生时积极面向广大网民洪亮发声。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由注重党政内部办公向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继续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推广应用“公民网页”,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方位、一体化、个性化的服务。 充分利用网络问政这一行政手段开展社会综合治理,坚持以“群众为中心”的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政务活动。在网上与网民交流,开展民情、民意、民生的调查,形成网络联系群众的纽带。广泛收集网民给党和政府领导的意见建议,提高决策服务的主动性。围绕当地党政即将出台的大政方针提前征集网络意见,及时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报告。推动电子识别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立法、推进电子签名,整合优化各部门电子政府的业务流程,实现网络办公“无纸化”、“无缝化”,提高工作效能。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网络法制道德教育,强化网民自我行为规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要着力提升全社会网络素养,提高公众网络安全意识,巩固净化网络环境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汲取广大网民智慧和力量,发挥广大网民在净化网络环境中的积极作用。打造文明理性网络环境,健全完善举报奖励制度,推动广大群众的参与健康向上、理性温和、有建设性的网络舆论环境建设,支持网络良性有序发展。
如果我们党过不了管好用好互联网等新媒体这一关,就可能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网络治理是难关,也是富矿,只要各级党政机关及网络工作者始终坚持党要管网、为民治网,迎难而上,趋利避害,积极应对问题与挑战,始终把网络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新型载体,因势利导,依法治理,统筹抓好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两个大局,就一定能凝聚全社会“网络正能量”,党群官民齐心发出“网络好声音”,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网络大智慧”。
( 作者系广东省委办公厅信息综合室副主任、副巡视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