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年度政治盛会——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周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落下帷幕。一天前,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也完成全部议程闭幕。
这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首次召开的两会,也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后,一年来各方面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后的首次两会。“全面深化改革”成为贯穿今年两会的主线。近3000名人大代表高票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改革的方略和办法通过会议获得法定保障,并在会后由代表委员传递到各方,付诸实施。
中国跨越三个世纪的民族复兴历程,或将在20世纪第二个10年写下历史性的答卷。2014年作为新一轮改革的“开局之年”,更显得尤为重要。两会召开前,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作为组长的习近平强调:“起跑决定后程”。
新年伊始,“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交替出现。人民币汇率波动为中国经济前景增加了一些悬念。3月初发生在昆明的暴恐事件震惊全国。这都预示中国的新改革将在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中进行。
从2012年11月完成党的最高领导集体权力交接的中共十八大以来,一个又一个新气象接连呈现,中共的改革决心和改革思维在2014年的春天越来越清晰。但摆在中国执政党和政府面前的新一轮改革,难度异乎寻常。
观察家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过170多年。而今最大的不同是,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再启改革议程后,要啃的全是“硬骨头”,是真正的“自我革命”。
“改革”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77次。报告说: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思想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表述,从两个方面揭示了改革的阻力,一是认识论的局限性,一些人有惰性和路径依赖,想维持现状,不想改革;二是一些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怕改革动了自己的奶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宪忠分析。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改了,若法律、规范、社会认同度等跟不上,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此消彼长的“跷跷板”现象,甚至是某些领域的失序、失范。但若不改革,风险更大,很可能出现产能持续过剩、部分产业泡沫化、金融陷入死循环、资源环境过度透支、权力寻租、腐败蔓延、经济“硬着陆”等问题,现行的发展模式最终难以维系。
“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日益清晰,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前能改的都改了,现在还要向改革要动力,那只能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经济学家吴敬琏说。
“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国强、民富,是实现全体人民的福祉,而两会也传递出重要的信息,那便是注重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注重改革‘快’与‘慢’、速度与质量之间关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刘靖北说。
两会的召开,令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得以细化和部署,党的宏观决策化为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过去30年中国经济积聚的顽疾‘像冰山一样牢不可破’,但我们已然听到‘冰山’碎裂的声音。”英国《金融时报》这样比喻正在推进的中国新改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