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现代化中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魔咒。二十世纪真正由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例子极少。就比较大的国家看,可能只有韩国,其余发达国家在19世纪就已是世界强国。有很多国家比如拉美一些国家,本来发展势头良好,但到了中等收入水平,即陷入止步不前状态,也就是落入到了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凭什么和靠什么走出,都值得认真思考。
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本国经济在国际贸易和分工体系中所处位置息息相关。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发展战略是进口替代,关起门来自己发展。经过30年的工业化,到1970年代末期,建立起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实现了工业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转而采用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在沿海招商引资,三来一补,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加工制造业。改革开放前30年进口替代战略所积累起来的强大工业能力,所培育出来的全民素质,所形成的社会动员能力,迅速转化为强大的出口制造能力,并在短期内使中国制造无处不在,无坚不摧,最终成为“世界工厂”。
出口导向战略的前提是加入到全球化的分工体系,成为世界体系中的一员,依靠比较优势进入国际分工。改革开放前所积累的强大工业能力使中国在加入全球化的分工体系后,自然而然地主要依靠高素质廉价劳动力,在低端制造业中充分发挥优势,扩大出口,并从中获取利益。刚开始办特区搞出口导向的想法是两头在外,独立循环,即在沿海通过原材料在外,市场在外,而不影响国内经济的成长。不久,两头在外的格局没有改变,之前设想的特区模式却没有实现,即沿海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不仅原料在外,而且所使用的生产线也是从先进工业国进口,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出口,而且对国内同样的产品构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导致国内所有制造业都引进国际生产线,之前国内完整的产业链中的重工装备行业全面塌陷,致使中国产业结构轻型化,主要集中在技术最少利润最薄的加工装配行业。一方面,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和廉价土地资源的优势形成了巨大的工业制造能力,成为了世界工厂;另一方面,中国产业越来越集中到低附加值的装配加工环节,研发、重装乃至品牌营销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行业则全线退出。
当中国制造能力越来越强,中国这个大国所生产的低端产品的市场却越来越饱合。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依靠国内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加入到全球化分工体系,中国制造就可能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环节。中国要想突破锁定,就必须实现产业升级:一方面是由当前低进入壁垒的加工装配行业向高进入壁垒的重装行业升级,一方面是由价值链底端的生产环节向价值链高端的研发、品牌环节升级,从而可以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中占据竞争性比较低、定价权比较大、利润也相应比较高的产业环节,实现经济的升级腾飞。
但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到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价值链低端上升到价值链高端,由低附加值进入到高附加值,需要有足够的研发、品牌培育的时间与资源,需要有国家战略。目前,占据国际分工优势位置的发达国家不仅具有技术、资金和管理上的优势,而且是国际分工规则的制定者,掌握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是世界体系的中心国家,这些发达国家必定会借助各种非贸易壁垒来保持自己分工位置的优势。正是这个原因,在20世纪的一百年内,除韩国这个美国人特殊关照的国家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以外,不再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大国跻身发达国家,即使如巴西等拉美国家曾在1980年代实现了远高于中等收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最终功亏一篑,落入到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第一,中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国,中国人口总数超过目前欧美日人口总和。中国的崛起将极大地改变国际经济政治的格局。因此,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老牌发达国家想方设法设置障碍是必然的。第二,中国的大国,使中国具有极大的纵深,从而有可能在出口导向加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同时,仍然保持自己的市场与增长,即所谓以市场换技术,以及以市场来发育自主的技术。第三,中国是有着自己特殊的制度安排、经历了30年进口替代从而形成了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从而具有更为强大的自主发展能力。
因此,若要中国崛起,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要将当前加入到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就要千方百计地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就要让中国经济步入国际分工体系中利益比较大、附加值比较高、价值链比较高端的环节中去。若能做到这些,则中国经济发展就可以进入良性循环:由高能耗、高污染、高竞争、低科技、低垄断、低利润的中国制造,发展到低能耗、低污染、低竞争、高科技、高垄断、高利润的“中国创造”。一旦“中国创造”代替了“中国制造”,资源、环境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企业高利润,工人高工资,国家高税收,所有中国人都可以获得高福利。这样的城市化自然是又快又好、有质有量的城市化。
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中国家几乎都是利用廉价的资源尤其是劳动力优势加入到国际大循环。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的发展,劳动力价格逐步上涨,所有人的利益期待都进一步增长。国家为了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不能不提高税收。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和投资环境变差,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装配业就越来越无法存活下去,由此导致一个国家高端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低端产业却又已转移出去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产业空心化,经济形势变得紧张,而所有人的利益预期却没有下降,既得利益结构已经形成,由此导致经济下行与利益刚性的矛盾难以调和,每个阶层都充满了不满乃至愤怒,其结果就由经济下降变成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危机。
因此,中国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要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来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又要为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提供足够的资源保障和时间缓冲。这就要求在中国仍然未能真正完成产业升级之前,在“中国创造”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结构的主导力量之前,“中国制造”必须要继续保持优势,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能动摇,中国产业结构中的出口导向型战略仍然要保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