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资本”:深度融合难在哪 (4)

“文化”与“资本”:深度融合难在哪 (4)

链 接

文化金融发展亮点纷呈

文化信贷融资规模屡创新高

近年来,文化部先后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十家银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企业与银行机构之间的公共服务渠道。文化部2013年统计显示,在部行合作机制框架下,已有151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获得总计366.91亿元银行贷款支持。

文化企业直接融资推进顺利

2012年3月,文化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启动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试点工作。各部门指导试点地区文化部门加强与当地金融、财税、工商主管部门的合作,鼓励骨干文化企业先行试点,债券融资规模取得显著增长。据统计,截至2014年1月,已注册发行的文化企业达112家,总发行金额2515.5亿元。文化企业债券融资平均发行利率为6.17%,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文化产业

在文化产业间接融资迅速发展的同时,以各类社会资本组成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纷纷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111只,资金总规模超过1330亿元,其中北、上、广三个城市基金总数22只;另有影视项目投资基金18只,规模为97.7亿元,艺术品基金及信托产品101只,规模达到108.49亿元。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极大拓展了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为文化企业选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提供了条件。

文化企业资本市场融资逐步成熟

近年来,一批经营稳定、管理成熟的优质文化企业逐步登陆资本市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的文化企业已达78家,总市值超过亿元,涉及领域包括演艺、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发行等。宋城股份、拓维信息、奥飞动漫、华录百纳、珠江钢琴、海伦钢琴等一批文化企业成功上市,通过资本市场为自身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融资渠道。

各大银行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中国进出口银行

2009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国内金融机构中第一个与文化部等部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年5月出台支持文化出口的实施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信贷、旅游文化国际化贷款等新业务,扶持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国家开发银行

发挥国家开发银行大额、中长期贷款的优势,支持了国内主要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规划先行、金融创新,发挥自身“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综合金融服务的优势,行业专家团队优势,“融资融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成立了我国首只文化产业私募股权基金——华人文化产业基金。融资支持了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区、紫竹数字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世博会演艺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支持与培育了华强文科、万达文化、东方传媒、曲江文投等众多文化龙头企业,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

“文化+金融”的全产品、全过程、全产业链服务,是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与文化企业合作的鲜明特征。工行在国内银行业中率先推出了“文化+金融”的文化产业金融产品手册和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形成了品牌化、多元化和全方位的金融产品体系。目前,工行的文化金融产品包括十大系列,涵盖文化旅游、有线电视、影视制作、影院经营、艺术品、广告和黄金珠宝等各类文化行业,实现了对文化产品的创意、制作、推广销售、项目建设、产业整合的全面覆盖。

中国银行

针对影视制作企业普遍存在的销售款回笼慢、抵押资产不足、融资成本较高的困境,中国银行为轻资产特点的影视文化产业量身定制了以影视剧版权质押和应收账款质押为核心的“影视通宝”,这是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认可版权质押的融资产品,中行也成为在国家版权登记中心办理版权质押登记的唯一一家银行。

北京银行

为满足文化企业“小、频、快”的资金需求,北京银行从2006年开始创新性地推出了“创意贷”文化金融产品,细分为九大类文化创意行业和文化创意集聚区10项子产品,涵盖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结算、外汇、网银、理财、现金管理等文化金融特色产品包。在提供信贷融资的同时,还为文化企业开辟了直接融资渠道。 (李慧 张志国整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