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官谈新型城镇化规划:目前土地制度与之不适应

三高官谈新型城镇化规划:目前土地制度与之不适应

日前,备受瞩目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落地,此次规划始终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对城镇空间载体的界定和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做出了系统的安排和部署,为我国城镇化中长期发展做出规划。对此,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等多位业内人士对未来城镇化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城镇化的重点工作进行解析。

杨伟民:推进城镇化不是单纯提高城镇化速度

杨伟民表示,地方在十八大以后各方面对推进城镇化的热情特别高涨,但由于认识不一致、做法很不相同,存在着一哄而上的倾向,所以亟待中央来纠偏。否则,看起来可能轰轰烈烈一时提高眼前的增长速度,但是负面的效果却很大,中长期会带来很多的危害。

“与此同时,在宏观经济换挡之际,生产能力出现过剩,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资源承载能力减弱,农民工诉求转变的背景下,这样如果城镇化方向对头、目标正确、引导的好,城镇化会成为我们经济发展持续的动力。但是如果引导不好仍然走过去的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城镇化道路,存在的问题不仅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和化解,则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影响我们现代化的进程。”杨伟民说。

因此,杨伟民表示,推进城镇化要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要把统计城镇化率作为硬任务,不能靠行政命令急于求成,更不能搞大跃进、大干快上、一哄而起,盲目建设新城。

“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有针对性地解决已经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不是单纯地提高城镇化的速度。”杨伟民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都是围绕着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而确定的,比如说在人口方面强调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水平,在土地方面要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和城镇建成区的人口密度等等。

此外,杨伟民提出,推进城镇化,最主要是要把握好两个分工,一个是市场和政府的分工,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第二是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体制框架,确定城镇化的总体战略布局,地方按照这样的大政方针来扩大工作。

徐宪平:今年各地要制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徐宪平表示,随着户籍制度改革还要不断深化,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也要有序逐步的推进。目前来看就是分两步走,一个是先落户1亿人,另外2亿人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

具体而言,徐宪平说,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努力解决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这占到总需求的三分之一,而剩下的2亿人目前已经有了明确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他们将通过实行居住证制度,根据其居住的年限,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就业服务和保障性住房等5个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

徐宪平表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重点是要实施五大任务。

一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他们未能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城镇内部出现了新的二元结构矛盾,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的问题突出,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些风险隐患。要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其他常住人口,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地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徐宪平表示,今年要求各类城镇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具体标准,特大城市要实行居民制,并向社会公开、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和他们的预期。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稳步推进城镇的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常住人口。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