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治理的“双轨共治”趋势(3)

地方治理的“双轨共治”趋势(3)

(三)社会组织成为党委政府的得力助手 

W县在成立乐和协会之前,已经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作了很多探索。2007年开展网格化管理,将县城按区域划分为110个网格,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乡镇社区、群众监督员等共同管理网格。随后成立了群众工作部,形成了五项职能、三级网络、三个中心、三个机制的“五三三三”大群众工作体系。2010年成立乐和协会后,乐和家园建设与网格化管理和群众工作体系相融合,根据官方说法,它构建了以自治为基础、共治为主体、法治为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了“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负责、乐和协会协同、公益机构助推、网格单位支持”的共治模式。 

X市在平安协会的参与下,形成了“党委领导坐镇指挥,平安协会打头阵,公安干警压住阵,基层群众组织迅速跟进”四位一体的“立体三角处突机制”,平安协会对于协同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平安协会参与“平安灯”和“天目工程”建设,通过更为精细化的控制手段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此外,由于平安协会职能的扩展和广泛参与村社治理事务,在某些社区已经形成了“社区两委-群团组织-平安协会”的多方协同治理机制。  

Y市自然村乡贤理事会加强了政府对自然村的控制能力。在自然村乡贤理事会成立之前,Y市农村治理面临自治能力缺失和新式精英得不到整合的困境。特别是乡贤在社会治理中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大批乡村精英尤其是外出商业精英,怀有落叶归根、反哺家乡的愿望;另一方面,乡贤有威望、有能力、见过世面、号召力大,如果不纳入体制内,可能成为政府对立面。因此,吸纳地方精英参与自治,给他们一个平台,把他们由“对手”变为“帮手”,把潜在的威胁转化为政府的支持者,既满足他们参与家乡建设管理的需要,又能借他们的力量搞好社会公益事业,既缓解了地方自治能力缺失的问题,又消除了新式精英得不到整合给体制带来的潜在威胁,成为实现政府与社会双赢的理性选择。 

由此可见,三个县市的社会组织都没有动摇党委政府的地位,相反这些新型社会组织在参与治理中却处处体现了党委政府的意图。 

总之,三个县市依托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使地方治理生态逐渐发生改变,既增强了政府的行政控制力,又提高了社会的自治能力,对于破解我国基层政府普遍面临的纵向政府行政治理能力不足和横向社会自治能力缺乏的困境具有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