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其面临的数百亿美元债务黑洞再次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置于聚光灯下。作为国际金融体系“救火队长”的IMF能否更好地帮助像乌克兰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渡过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在给发展中国家更多话语权的治理改革能否顺利推行。但是由于美国的阻挠,这项改革已被拖延三年半之久,预计今年仍然希望渺茫。
美国政治阻碍IMF改革
为了体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不断上升的权重,IMF董事会2010年12月通过份额改革方案,约6%的份额将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代表性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转移。IMF还将改革执董会使其更具代表性、全部由选举产生。欧洲国家将让出两个席位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这被认为是IMF成立70多年来最重要的治理改革。
根据美国彼得森经济研究所的计算,新制度框架下乌克兰在IMF的出资份额将从21亿美元增加到31亿美元,这将使乌克兰有资格从IMF的快速融资工具中获得更多借款。此外,改革还将提高乌克兰在IMF一年期以及三年期以上的贷款额度。这些有利条件对于像乌克兰这样金融体系脆弱的经济体来说意义不可小视。
此外,中国在IMF内的份额将升至第三位,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这四个金砖国家的份额都将在IMF内跻身前十。
然而,作为IMF最大股东的美国拥有在重大决定上的一票否决权,美国国会迄今没有批准改革方案,使得改革一直被搁置。美国曾是此方案的主要支持者和策划者,并且改革方案实质上并不要求美国拿出新的资金,改革后美国仍有一票否决权。
(2月2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话。当日,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闭幕。)
IMF改革成两党角力筹码
随着美国国内民主、共和两党在财政、预算等问题上的激烈角力,IMF改革成为两党政治斗争的筹码,在大选年和中期选举年尤其明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