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径与领导力发展关系的中美比较 (3)

成长路径与领导力发展关系的中美比较 (3)

(三)职业路径

讨论领导者的职业路径发展一般可以从其初始工作状况、担任领导职位任前和任后的工作情况等方面入手。本文主要对中美地方领导者“首次参加工作的情况”(见表3)和“任前来源”(见表4)两个指标对其职业路径进行探讨。从第一份工作来看,任职于企业、部队、政府、学校等机构和部门在中美两国都比较普遍的现象,并且分布在各个领域中的人数相当,从已有的样本反映出的结果来看,国内有军人背景的领导者相对较少,而美国则是从事过教职的人数相对较少。除此之外,两国还有一些各自的特色。具体到中国,在农村锻炼或者知青下乡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这种经历主要集中在50-60岁这一年龄层的领导干部中。对于州长而言,比较突出的一类职业经历是律师,这同之前的受教育情况呈现出的趋势相吻合。

成长路径与领导力发展关系的中美比较

关于地方领导者的任前来源,本文很难为中美两国找到一个统一的指标划分体系,但表4中针对不同主体的划分仍然保持了逻辑上的一致性,主要涉及到了中央(党中央、国务院、联邦)、地方(省、州)、基层(市)三个层级,对于中国而言在三个层级中又分别进行了党和政府两个系统的划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按惯例出任省长之前都需要担任该省的省委副书记(在样本中的比例高达98%),所以在对待省长样本时,本文是对“省委副书记”一职之前的任职经历进行统计;对于美国而言,本文在三个层级中又进一步根据“是否由选举产生”这一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21],例如议会成员一般是由选举产生,行政部门职员则不是,而鉴于有过副州长和州检察长任职经历的州长数量较多,虽然二者也是由选举产生,但在此仍将其单独列出统计。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中国,省委书记和省长任前多是在地方工作,并且更多集中在政府部门,其中省委书记任前的省级政府部门工作绝大多数是该省的省长(样本中的比例为100%),这也再一次验证了省长与省委书记职位的紧密衔接性;另外对于省长群体来说,担任重要城市(省会城市和经济大市)的市委书记一职也是任职经历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方面。对于州长而言,任前工作更多的分布于由选举产生的职位中,尤其是拥有联邦议会议员的任职经历的州长占比重比较大,其次是副州长和州检察长。由此具体来看,在中国,一个省级领导者的职业发展遵循的路径一般是在该省或者其他省份的重点市县首先占据党政要职,之后凭借突出的表现被提拔进入省级党政系统,最后阶段的晋升路径通常是按照“副省长-副书记-省长-书记”的顺序,每位领导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会经历其中的部分或全部,甚至攀登更高的位次。而对应的在美国,一个州的领导者一般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在踏入仕途之后,首先通过一次民选的机会获得议员、检察官等政治职位,通过在这一职位上的历练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立场并积累一定的政治资源,之后便是通过竞选角逐州长甚至下一步更高的政治地位。

进一步简要分析中美地方领导人任后的职业发展,中国的省级领导人中省长大部分会晋升为书记,而书记中比较突出地会有机会进一步晋升到中央,总体而言去向仍集中在政治领域;但美国州长卸任后的去向则比较多元,继续参选联邦议会议员、甚至总统,转行进入企业或者高校任职都是他们可能的选择。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