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放眼世界,觉得有很多国家的城镇化值得我们学习。今天大家会发现,我们越来越聚焦在欧洲模式上。过去我们曾经想学美国,美国的大中小城市匹配的很完整,但后来我们发现,美国的城镇化从本质上我们学不了,因为上帝太厚爱美国了,所有的城市都是以土地和能源的充分供应作为前提条件,我们不可能完全学它。我们也曾经想学日本,日本是以特大城市为中心,以东京为中心,靠近东部沿海三大都市圈,聚集了日本70%的人口,大都市连着中等城市,连绵不绝,这种模式我们发现我们也学不了。我们曾经以为他的好处是土地利用效率高,但是现在发现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很弱,城市管理压力大。今天我们希望像欧洲那样有节制的发展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北京今后也要逐渐疏解中心区功能,降低中心区的发展强度。欧洲人的经验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呢?也许是我们参照的目标。我们曾经去欧洲做过很深入的考察,欧洲的城镇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大都市有节制的发展、中小城市比较好的发展,它做到了三个均等化。
第一,基础设施水平的均等化。在德国是最典型的,德国70%的国民生活在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群里,很多在在大中城市里边工作的白领下班以后要回到自己住的小镇上。我们去德国研究,说德国人难道不向往着现代的城市文明吗?他也向往。为什么70%的德国人他愿意自己住到小镇上。德国的小镇做到了基础设施水平均等化,小镇的基础设施形态跟大城市中心区不可能一样,但是他的水平可以一样,他提供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保持一致。除了一般的路面的建设,包括燃气供应、垃圾处理、供水平和管理都跟城市是统一的。
第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德国的小镇上,不见得每个镇上都有最好的医院、学校,但是至少一片镇的中心镇里边,都保证有在德国一流的中小学校,包括社会保障机构。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在第二个层面实现均等化。
第三,商业服务的均等化。这不是政府操心的事情,商业服务的提供者在你实现了前两个均等化的基础之上,开始主动追着需求跑。德国人跟我们讲,说十年以前德国的年轻人住在小镇里,但是他有两件事还必须进大城市。第一,小伙子带着女朋友去逛街,要买一点一线大牌商品,要逛逛专卖店,自己的小镇上只有超市,只有去柏林、去慕尼黑。第二,只有在大城市里才有的一些重大体育比赛或者文艺演出。经过这十来年的发展,他们发现德国的商业服务提供者开始追着需求跑,他们到一些中心镇去建自己的专卖店,几个专卖店建起来就慢慢的形成了一条街,到现在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大部分人逛街已经可以不用进特大都市的中心区了,就在附近逛街的需求也解决了。这三个均等化慢慢的去完善它,让你这个国家的国民不再像原来那样到城市中心区才能得到这样的服务。我想这是我们能参照的地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