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打开欧洲之门 携手共创繁荣》
我这次访欧是为和平而来。中国有句古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当前世界需要发展,发展需要和平。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样,既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肩负规划核安全进程未来蓝图的历史使命。保障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有效应对核恐怖主义威胁,不仅事关各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
【看点1】
刊发署名文章是外交创新
当地时间3月23日,在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发表题为《打开欧洲之门 携手共创繁荣》的署名文章。
这样的安排令外交界人士眼前为之一亮。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驻新西兰前大使陈明明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在他的印象中,这种做法此前很少。
据陈明明介绍,出访发表署名文章是一种国际上常见的做法,此前中国总理和副总理出访,经常在到访国的报刊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国家主席出访的时候,习惯做法是接受到访国媒体联合采访。“习近平主席采取在访问国报刊上发表署名文章,这是一种创新。”他说。
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主席的语言风格朴实,用拉家常一般的话语来开头:“3月22日,我飞赴荷兰,展开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来对欧洲的首次正式访问”。
【看点2】
文章中谈及出访行程
随后几天,人们发现,每到一个地方,习近平主席都会在当地媒体上发表一篇署名文章。
随后的文章发表在法国《费加罗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和比利时《晚报》上面。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四篇稿件的中文字数都差不多,在1750字左右。几乎每一篇都是用大白话来开头,增添亲切感。
比如在比利时《晚报》上发表文章的开头讲了一个故事“我曾看到两个故事:有位比利时人,从2004年起,一直在中国西南边陲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咖啡豆脱贫致富。有位中国人,1990年来到比利时,用高超的医术,让众多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
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上的文章开头则直接说“我很高兴在万物复苏的早春时节再次来到德国”。
在大多数文章中,习近平主席都会对自己的行程进行提前的预报。
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的文章中,习近平主席谈到了在荷兰海牙举行的核安全峰会。如果足够细心,还能够从文章中提前窥见一些访问的成果。在比利时媒体发表的文章中,习近平主席表示自己“将对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欧盟总部”。
【看点3】
“三中全会”成热词
在法国《费加罗报》的文章中,习近平主席称“在3天的访问中,我将同奥朗德总统等法国领导人充分交换意见,并将共同发表新的联合声明和中长期合作规划”。有专家分析称,这份中长期规划是很重要的一份文件,此前中国很少与他国签订。
四篇文章的结构各有侧重,比如荷兰媒体上除了中荷关系,也用很大篇幅讲到中国和欧洲的关系。
在《费加罗报》的文章中,文笔仿佛有了法兰西浪漫的情怀,紧扣中法建交50周年,用大段的排比句,阐明了中法关系50年的风雨之路。文章中多次引经据典谈到了中法关系,用“五十而知天命”形容中法关系50年的风风雨雨。
在德国媒体的文章中,绝大部分篇幅是在讲中德合作,特别使用了很多数字来佐证,比如“有8200多家德国企业在华安家落户,超过2000家中国企业在德国站稳脚跟”等。
值得注意的是,“三中全会”这个词在其中两篇文章中都有体现,而且还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在习近平访问欧洲的几次演讲中,也同样提到了“三中全会”。欧洲问题专家称,这是因为西方国家非常关注中国今后如何改革和发展。目前中国未来改革的蓝图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国主动宣讲,是要告诉西方国家中国将往哪里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