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奶粉进药店”遇冷现象之思考(4)

【案例】“奶粉进药店”遇冷现象之思考(4)

【启示与思考】

实际上,奶粉进药店专柜销售并不是新鲜事物,在我国香港地区和欧美国家,一些婴幼儿配方乳粉大都在药店销售。我国借鉴这些经验,以更好地保障奶粉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安全,尤其是,奶粉销售有比较高的管理要求、储存条件要求等,专柜销售、甚至专人负责,有利于奶粉在销售环节的安全,让奶粉质量又多了一层保护网。

但必须看到,这项具有“国际范”的公共政策,进入我国后马上水土不服,消费者并不认可这项制度安排。从报道分析来看,主要表现在价格没优势、操作手续繁琐、只可刷卡购买等。尽管记者分析的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觉得,这只是表面因素,是看得见的原因。

倘若从深层分析,公众对国产奶粉担忧,并不在销售环节,而是对国产奶粉质量本身存有疑虑。回顾一次次奶粉危机,哪一次不是发生源头上,几乎很少在销售环节出事的。其实对于父母而言,安全性是判断奶粉优劣的最重要指标。至少从目前来看,消费者通过药店买奶粉,并没有足够安全保障,同时相关追溯机制也未健全。

在国外,药店,是管理最严,质量与安全最有保障的地方。譬如,在法国,奶粉药店有专门的药剂师,根据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婴儿推荐奶粉,以减少了婴儿对奶粉的不良反应,而这样的专业建议在大超市是听不到的。反观国内,我们的药店鱼龙混杂,以假充好、坑骗消费者的案例屡有发生。倘若药店见利忘义,销售假冒伪劣奶粉,那么,这样的销渠渠道,恐怕也难以消费者放心。正如有网友所言:一个能够卖假药的药店,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药店卖奶粉”又凭什么让人看好?这也确实是不得不面对现实问题,如果药店这一环节本身硬不起来,“药店卖奶粉”和“超市卖奶粉”两者并无区别。

推行药店卖奶粉,如果只是从形式上带给消费者一种质量过关、安全可靠的假象,而实际上对奶粉质量安全监管依然如常,那还是换汤不换药。正如专家所言,如果仅仅是依靠改变销售场所来提高消费者对于国产婴幼儿奶粉的信心,恐怕只是一种“单相思”做法。譬如“奶粉进药店”涉及药店、自动售货机管理单位、物流单位、奶粉生产企业、项目主管部门等多个单位,按照国家食药监总局“通知”中“谁销售、谁负责”原则,一旦质量存疑,具体由谁来承担责任风险,目前仍是“水中望月”。再加上“一次最多买4罐”等奇葩规定,完全悖逆了婴儿家长的生活逻辑,既然没有优惠、还无法便利,在物流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淘奶粉又何苦非要去药店?

在香港,“奶粉进药店”确实历史悠久、裨益多多,但如何防止南橘北枳,配套政策恐怕还要随之转身。要让善政不至沦为一场换汤不换药的作秀,早日出台实施细则、督促试点药店厘清责权利关系,也许是绕不开的当务之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