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严打“买分卖分”重树执法公信力(3)

【案例】严打“买分卖分”重树执法公信力(3)

从交管部门将采取的几个举措看,科技突破完全可行,但绝非一日之功,更换全部摄像头需要时间,更需要钱。加大对违法图片的审核力度,核实驾驶人和违法当事人是否一致,无疑有很大操作空间,如何杜绝权力滥用是最大考验。严格执行内部纪律,清除害群之马,才是关键。但令人遗憾的是,除了“严格”、“加大力度”等字眼,并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和细则,到底会有多大成效有待观察。

交规真严还是假严关键是看能否对所有违章者一视同仁,“买分卖分”能否杜绝关键是管好权力。民众的期待就在于此。

治理“买分卖分”应修补规则漏洞

车证分离具有现实合理的逻辑,因而交通违规非现场执法容易产生驾驶人难甄别的问题,理论上谁的驾照拿来对应扣分,在可能性上都是成立的。这一模糊地带的存在,客观上为“买分卖分”提供了土壤。而主观上,“买分卖分”契合了多方利益。买分者避免了被扣超分;卖分者则充分利用了驾分的“剩余价值”得到了实惠;而对交通执法部门来说,车主主动消除违法记录,接受经济处罚和扣分,于正常执法无损;至于非法中介,不过是充当了“皮条客”。

可见,“买分卖分”成为普遍现象的原因不是孤立的,症结不在于驾驶人甄别难的问题,根源还是诸多规则方面存在显性漏洞。首先,“买分卖分”即便算不上违法,也是诚信缺失的典型行为,而卖分更是赤裸裸的寻租行为。坦率地讲,一个驾证能够有效“出售”的不过11分,获利只有区区千元,为追求蝇头小利而致“买分卖分”泛滥,说到底还是制约成本太低,几乎是“零风险”。事实上,不管是道交法还是驾证管理办法,都没有对“买分卖分”行为设计应有的惩处机制。

其次,“买分卖分”涉及到驾证管理上的漏洞。比如,最常见的“偷驾分”现象,驾证被冒用充当了“卖分”的冤大头。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执法的程序不严谨,不验证、不辨人,随便拿个驾照就可以扣分,缺少了交警执法责任的备查机制;另一方面,信息管理混乱,缺少透明性,失却了外部监督的条件。而这些机制的缺失,为内外勾结提供了便利。

第三,交通执法缺少规范程序与责任的倒逼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交通部门的执法行为,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自己约束自己很容易导致选择性执法。对于“买分卖分”,违法者甄别难固然是一方面,不愿意去堵塞漏洞,睁一只眼闭一眼,甚至为利所惑去充当“内鬼”,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

治理“买分卖分”不能仅仅头疼医头,应从规则上修补漏洞。既要从法规方面,不断提高违法与失信的惩处成本,如卖分者注销驾证,若干年内禁止申请,买卖分者产生信用污点,追索违信成本,给“买分卖分”划出红线。同时,也要完善对交通执法监督的设计,引入外部监督与问责机制,规范交通执法权力制约,完善驾证管理、审查、执罚相关程序与具体责任,倒逼驾证扣分管理更注重程序正义。

打击“买分卖分”须多管齐下

在一些地方,“买分卖分”似乎已成为了一种产业,有人专门以此谋生。在新《交规》中,并没有就这个颇具普遍性的问题制定专门的条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买分卖分”之所以越来越猖獗,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既有监控技术漏洞上,由于现在绝大多数违章记录,是通过探头拍到,以车牌号为依据,并不考虑当时的司机姓字名谁,这无形中为“买分卖分”创造了无限商机。因此,交警部门唯有提高探头分辨率,让高清摄像头能够清晰地拍到车辆中的司机脸孔,甚至吸烟、不系安全带、打电话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不仅是遏制“买分卖分”的治本之策,也能让倒分“黄牛”无处遁形。事实上,现在有不少地方交管部门,已使用上了这种高清晰度摄像头,并取得明显成效。

就眼下的“买分卖分”而言,很多是内外勾结造成的。而销分行为没能得到有效监控是最大的漏洞,现在的问题是,只要交警部门有登录系统的权限,就可以删除有关记录。鉴于此,应增加监管手段,在技术上设置监控环节,譬如,删除信息要经过双人审核,或者两人以上才能操作等,从技术上把好关,防止内鬼捣乱。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