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与中国政治改革的思想建构 (5)

治理理论与中国政治改革的思想建构 (5)

五、结论

本文通过梳理治理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追溯了这项新的研究议题在政治学学科中处境化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并展现出新理论对拓展学科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在政策层面,治理理论的强调中心是发展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型关系,其中政府的主要责任是: 通过与新兴的私人和志愿部门分享共同的目标,以及对这种公共服务供给结构进行有效管理,来促进政治与社会的互动。而在学理层面,治理学者提出中国公民社会( 及其要素) 的概念可以作为与善治的合作原则相匹配的进步力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一种特定的政治现实,用来阐述其针对理想政府及其公共政策方案的改革建议。得益于对治理理论的应用,新世纪以来,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的传统界限开始消解与打破,结果是: 政治学各分支领域中的研究都可以在本土化的治理理论中找到所需要的思想资源和概念表述。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学者已经可以通过一套完整的治理理论话语,为转型国家的公共政策提供强有力的论证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治理理论在这一时期,正在开启政治学研究策略性地朝向公共管理新范式变迁的进程。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其规范性立场,治理理论只是简单地接受了自由主义关于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片面表述,并将其作为政治发展的进步性力量。事实上,所谓公民组织的起源是经过高度筛选且偏向市场转型过程中的既得利益群体,而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阴暗面及其对普通民众生活所造成的消极后果通常是被排除在外的。由此造成的问题是,在草根组织或集体行动形式中表现出的民众不满在上述理论叙述中常常被隐藏了。此外,它还回避了现行国家制度中的支配性特征,只是提供一套社会管理的话语系统并加以合理化,以此将针对转型时期政治现实的理解引向温和的、合作的和建设性的研究立场,所以无论在概念结构还是在现实指向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结言之,本文的分析揭示出: 不论我们接纳还是拒绝这一理论,都不能简单地回避该思想正在主导政治学研究的现实。本文的意义也只是尝试提供一种对治理理论的观念结构及其演变进行深入诠释的谱系学方案。为了有效地利用这种方法,研究者不仅需要重新理清围绕治理理论展开的各种思想图式,更需要为自己建立起独立的思想立场,以区别于主流的学科话语。可以说,探讨治理理论及其背后的政治话语体系对中国政治学思考与研究的深远影响是一项颇有挑战的工作,还有待更富有反思精神的政治学者的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