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难中成长
1985年5月,周传喜的设计获得太原地区基本建设系统创全优工程竞赛委员会肯定,发出了推广周传喜下水管道设计方案的通知。
然而,一项新的设计诞生不容易,想要推广开来更是难上加难。
1986年4月12日,在太原市房地局和住宅开发修建公司的要求下,太原市城建委召集省建设厅、省市建筑设计院等19家单位,对周传喜的方案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和鉴定,与会40多名专家学者认为,这个方案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有计划地试点和推广。
这一成果也换来了众多谣言。
有人说:“周传喜有野心,他是想推翻国家建筑设计规范。”
也有人发表文章,对他的设计方案左右挑剔,说不讲科学,没有理论。
对此,周传喜再也忍耐不住:“我是个大老粗,说不了那么多理论,但我知道,不堵塞就是科学,不堵塞就是理论!”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90年11月,周传喜的专利获得第二届国际专利及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优秀项目奖。建设部专家认为,周传喜的室内排水新型铸铁管道系统的设计先进、合理,可以解决多年来排水管道普遍存在的堵塞问题,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为此,太原市不少单位都纷纷向周传喜“取经”。市工商综合开发公司通顺巷宿舍的居民因此成了实际受益者。
在此已居住14年的毕秀英从未因下水管道堵塞而烦恼过,看着周围经常有亲戚朋友因下水管道堵塞犯愁,毕秀英觉得很幸运:“当初是单位坚持采用周老的技术,现在看来的确有很大作用。”
太原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富华也是见证人之一。1998年,他们在建设职工宿舍时,采用了周传喜的技术。他说,周师傅的技术来自亲身实践,有其独到之处,到目前为止,宿舍楼从未发生过堵塞问题。
基于他的特殊贡献,周传喜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先后获得市特级劳模、省劳模、建设部劳模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革新能手等荣誉称号。
2010年11月,太原市住建委向省住建厅书面汇报:“老人数十年坚持该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相关专利,该专利产品属于建设行业的科技成果,新产品、新技术,请省厅予以认定可否纳入规范。”
2010年12月17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领导作出批示,认为老人的专利“很有先进性”,如何进一步推广使用,可组织有关处室研究,做出具体建议。
然而,转眼又过了3年,老人依旧在等待答复……
“我能根除窨井伤人,想把它无偿献给社会”
这是一本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制作的剪贴簿?
因为残破,老人也记不得了。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本记录了数百生命因井盖事故而泯灭的新闻剪贴簿,读来让人心头发颤:
“2010年11月初,太原红沟路,一位先生打车时掉进路边窨井,左腿腓骨骨裂,膝关节、肋骨多处受伤;2009年11月20日,太原长风西街,一位先生骑车栽进了一个无盖窨井里,当场昏迷不醒;2008年6月28日,太原窊流路,一下水井盖被雨水冲开,一位母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女儿和儿媳双双被无盖井吞噬,不幸身亡……”
近几年,全国各地频现下水道井盖破损、被偷或者被水冲走导致伤人或死亡事件。翻开近一年的太原市数字化指挥中心的相关统计,几乎每月都有因为井盖缺失而造成的跌伤、磕碰等事件。
事实上,城市“夺命井盖”的悲剧绝非偶然。
“如今的窨井设计存在隐患,我的设计能根除这一缺陷,即便井盖丢失,城市积水严重,水流湍急,也绝不会发生人身伤亡事故……”采访中,周传喜反复念叨这件事。
在他的18项国家专利中,对于污水窨井的改造(专利号201020612779),曾是他最迫切希望实现的。
周老告诉记者,这种新型排水污水窨井是用水泥一次性制成成品的,井底呈锅底形状,同传统窨井相比,取消了积淀淤坑,既不会沉积杂物、聚集有害物质产生易燃易爆气体,也不用人工掏挖,同时,窨井深度也将减少至500mm~600mm,如果人掉进井口也可从容站立,没有危险。
同时,他建议取消化粪池,“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建筑楼房多数按照传统设计,均设有化粪池,而粪池窨井存在意外爆炸、井盖升空等安全隐患,如果能将其直接通过污水干线管道排出,由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将有效避免堵塞而且安全可靠,同时节省了大量建筑材料。
一说到自己的新设计,老人的眼里就有了光彩,就像是在夸自己的孩子。他说他已经尽了全力,愿意无偿把这一专利献给国家,献给人民,不再让窨井伤人。当前,老人心里虽急,可想到自己的设计已经被不少人所知,他心中便又有了盼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