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镇长酒后身亡的警示
33岁就任常务副镇长,对他而言,无疑是人生中一件喜事,没想到乐极生悲,竟没通过“酒精考验”。任何生命的突然离去,都是令人悲伤的事情;我们原本不应该用各种挖苦的语言,将副镇长酒后身亡描绘成舆论的口水狂欢。但之所以无人同情,乃是因为这样的偶发事件,背后有相当普遍的背景,让人禁不住浮想联翩。
“回到家乡工作很高兴,多喝了几杯。”当地官员的解释,不仅是对逝去生命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大吃大喝的麻木淡漠。什么叫“多喝了几杯”?在八项规定等一系列中央禁令之后,为什么还在工作日大吃大喝?因为是在镇政府食堂喝酒,就可以“多喝几杯”吗?当地官员就是这样理解中央禁令精神的?在当地,工作日饮酒是否常态?“关起门来”的大吃大喝,是否从未真正有过收敛?
不搞迎来送往,不搞接风洗尘,是中央文件的明确规定;副镇长上任首日酒后身亡,证明官场大吃大喝陋习,仍旧是一种泛滥的存在。高档酒店等公共场所的大吃大喝,或许不再普遍;但是,像政府食堂等隐蔽场所的吃喝文化,显然仍在继续。这种大吃大喝以至于喝死人的场面,用血的画面警示我们:推进廉洁从政,杜绝大吃大喝,仍旧任重道远,必须深入基层,深入隐蔽地带,真正做到严惩不贷。
饮酒身亡是个悲剧,官员工作日饮酒身亡更是个警示。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10日期间,共有54名各级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自杀死亡的超过4成。值得关注的是,死亡人数第二多的死因是喝酒和意外事故,都为9人。酒后死亡的9名官员大多死于酒后引发的心脏疾病,有的是“陪酒死”,有的是“请酒死”。这位上任首日就不幸酒后身亡的副镇长,无疑又给这个长长的名单增加了一个“陪酒死”的案例。
官场觥筹交错的酒桌文化,不仅大量靡费公帑,是严重的腐败浪费行为;同时也是对深陷其中的相关官员的严重伤害。这种畸形的官场文化不能彻底清除,官员喝酒死的悲剧不仅还会继续上演,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实现治理现代化更是妄谈。
【启示与思考】
新官上任要“接风宴”、调动工作送别还要“告别宴”,成了某些政府官员的不成文规定。在饭桌上推杯换盏,似乎不喝个酩酊大醉就没有能力,不够朋友。兴宾区副镇长赴任首日就意外死亡,这样的悲剧,到底是谁的过错?是陪同喝酒的干部的过错?还是这种所谓“不成文规定”的过错?
公务员接待喝酒成风,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而且损害政府形象,一直为百姓所诟病,“革命小酒天天喝,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中央八项规定之后,各种形式的禁酒令纷纷出台,百姓纷纷拍手叫好。不宴请、不喝酒,不在饭桌上闲侃胡扯、不在觥筹交错中消磨时光,无论是对政府官员自己的身体还是公众形象都有好处。同时还能减少公款吃喝浪费,带动社会风气的转变。
但是我们不禁担忧,这项禁令能否真正落实,能否长期有效的实施下去。类似于新闻报道中副镇长这样的悲剧能否永久避免?
政府应完善管理机制,将公务招待的事件、地点、开支情况细化,并定期公开。同时发挥群众的作用,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让违规饮酒者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无处遁形,一旦发现要加大惩罚力度,严肃处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