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全面抓好“六项任务”不断深化双联行动(2)

甘肃:全面抓好“六项任务”不断深化双联行动(2)

摘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省委立足省情实际、顺应群众期盼、着眼全面小康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两年多来,省市县乡四级1.5万个机关单位结对联系1.6万个贫困村,40多万名干部结对帮扶67万特困户,深入农村围绕“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六大任务开展工作,使这项行动成为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教育培养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第三,把双联促进发展的任务与加快扶贫攻坚的任务结合起来,进一步弥补全面小康短板。在双联行动的牵引和助推下,近两年全省58个贫困县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较高增速,综合实力和群众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但贫困地区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短板效应仍然比较突出。各双联单位和联户干部要把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推进全省面上扶贫攻坚同实施联村联户行动、推进点对点扶贫有机统一起来,协同配套、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地把这两个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进贫困群众福祉的有效抓手用足用好。尤其要抓好“换脑”,重视广大群众致富观念的转变,一方面请进来,邀请涉农企业、致富能手给群众讲课辅导、现身说法;另一方面走出去,组织群众到特色产业搞得好、市场经济水平高的地方参观学习,引导和帮助群众强化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和发展意识。抓好“增智”,依托省内外各种培训资源,紧盯市场劳务需求,以农村青壮年和“两后生”为重点,大规模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创业培训,大范围推广职业技能鉴定,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就业能力和致富技能。抓好“造血”,把培育多元富民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以群众增收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合作组织为纽带,探索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为主、企业带动的产业发展模式,搞活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壮大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广辟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抓好“夯基”,抢抓国家倾斜支持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帮助谋划一批基础性、公共性、民生性建设项目,加快通村道路、村内道路硬化,改善人畜安全饮水条件,提升农村小微企业园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设施水平,进一步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抓好“融资”,围绕持续化解资金缺、贷款难等问题,立足双联单位的职能特点和优势,在拓展资金来源上发挥作用,鼓励国有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农村改革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更多资金互助组织;在扩大信贷规模上发挥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既保持信贷总量的增长,又紧跟农村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升贷款额度;在延长使用期限上发挥作用,重视研究农村产业发展周期,跟踪掌握贷款资金用途,积极向金融单位反映情况和群众意愿,共同探索财政阶梯贴息、期限跟着项目走等模式,努力形成不同期长的金融产品,为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撑。

第四,把双联疏导情绪的任务与加强社会治理的任务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和谐稳定大局。人民群众对双联干部十分看重和信赖,这就决定了双联干部在做好群众工作、疏导群众情绪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优势。在双联工作中,广大干部要切实扛起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多做顺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和群众一起创造家庭和睦、邻里和气、村社和顺的融洽氛围,以一家一户、一村一社的小和谐实现社会的大和谐。要当好法治精神的“播种机”,用群众听得懂、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深入宣传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强化农村干部的法律素质、提升农村管理的法制化水平,让广大群众懂法、守法、用法,树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观念。要当好公众情绪的“减压阀”,同群众接触时多掌握他们的诉求,同群众谈心时多深入他们的内心,同群众交往时多了解他们的难处,对群众的心结要多宽慰疏导,对群众的心理要多正面引导,尤其要帮助群众调整和放宽心态,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防止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堆积沉淀、发酵放大,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要当好社会秩序的“稳定器”,重视联系点群众之间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反映、早处理,力争把矛盾控制在萌芽、解决在源头,尤其要防止矛盾纠纷演变为恶性犯罪事件,绝不能让小麻烦酿成大问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