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要树立重“威”轻“权”的意识

领导者要树立重“威”轻“权”的意识

摘要:“权”与“威”是每一位领导者施行领导职能必须具备的要素。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把领导者分为四个等级:“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四个等级显示了“威”在权力行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权”与“威”是每一位领导者施行领导职能必须具备的要素。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把领导者分为四个等级:“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四个等级显示了“威”在权力行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第一种,“不知有之”,所有事情有条不紊,几乎感受不到领导者的刻意经营,在此环境下,每个人尽情发挥所长,给自身也给所属组织和社会带来最大好处。这一管理方式与其说是无为而治,毋宁说是很大程度上靠隐性的威信在推动和维系,“威”绝对大于“权”。但这种模式对被领导者的意识、观念、品质、才能以及社会大环境有很高的要求,目前情况下还难以广泛普及。第二种,“亲而誉之”,双向沟通顺畅,彼此信任亲近,上下一心,奋发勇进。这一过程,既有群众对领导者权力合法性的服从,也有对其威信和影响力的认同,“权”“威”并存,“威”的参与相对大于“权”,是目前执行领导职能中较为理想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第三种,“畏之”,领导者单向的发号施令,被领导者完全在高压下按部就班照章办事,下情不能上达,意愿无法施展,被领导者会有敷衍塞责、虚假应付、拖沓延缓等消极抵触行为,自觉主动性、工作成效大打折扣。这一模式主要依靠权力的强势参与来支撑,“威”的含有量极少,“权”明显大于“威”。当前,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采用的是这一模式。最低级的是“侮之”,领导者经常受被领导者讥笑谩骂,毫不尊重他的思想和作为,矛盾不断加深,内耗不断加剧,下情不达、政令不通,这种极为失败的管理方式是领导者必须禁忌的,这一模式几乎没有“威”的参与,而一定意义上,失去“威”的“权”等同于无权。

权力是领导者执政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权力就没有施政之基,但有“权”并不等于有“威”。“权”是一定职位所相应产生的职权,是在实施领导职能过程中对下属施行的强制性影响力和制约力;“威”是领导者凭借品格、学识、才能、情感等因素对被领导者产生的影响和改变其心理与行为的能力,是被领导者内心的主动服从与认同,是一种内生的软性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当“权”与“威”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时,可以较顺畅地发挥领导职能。但事实上,“权”与“威”经常处于不对等的状态,“权”大于“威”时,便是“以权压人”“以力服人”“一言堂”“家长制”,这种做法在短期内有一定作用,但长期来说是行不通的,正如《黄帝四经》所言:“名实相应则定,名实不相应则争。”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民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阐明了“权”的持久与否关键在于“威”。树“威”是领导干部执政施政的前提,新形势下靠“威”来推动管理对领导干部有前所未有的价值和意义。

领导干部的“威”一部分来自于由职务而相应产生的权力合法性意识,更多的则来自才干、能力、管理方式和个人魅力。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具有超强的观察思维能力、统揽全局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组织执行能力、创新应变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还要具有——高尚的品德,所谓“服人者,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过硬的作风言行可以形成无形的榜样力量;卓越的才学,才能学识高人一筹方能服众;突出的业绩,业绩明显方可立威于众;非凡的领导艺术,决策、决断、激励、凝聚、沟通、协调以及灵活性、创造性、原则性、预见性、系统性等可产生强大凝聚力。此外,资历、经验、素养、作风、气质等都与“威”的树立有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威信是多重因素融合而成的影响力的总和,它的保有是一个动态、非持续的过程,会因时因事而不断发生变化。各因素增强,会带来威信的强化和升华。但在日常纷繁复杂的工作事务处理中,这么多因素同增同长是极为困难的,这就容易出现此长彼消、顾此失彼的状况。“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同样,“威”这一变量,也会受综合影响力因素中的“短板”影响。假如在业务专长、工作实绩方面成就突出,但在品德方面受人诟病,会极大消弭“威”的树立。同样,如果仅在品德方面受人尊敬,业务能力却不值一提,也难有大的作为。权能生威,亦能损威,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心中紧绷一根弦,谨言慎行,不断固本强基,在稳定基础上努力提升自身威信。此外,领导者施行威信影响力的过程具有双向性,它不仅能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力,还会接收到来自他们的回应——民众接受、认同、支持和参与事务的程度。也就是说,领导者使用威信的过程既会对被领导者产生强大的影响力量,这些影响终究又会反过来影响自己,决定着“威”的未来走向。因此,领导干部要谨慎对待手中之“威”,对其产生的力量高度敏感,小心运用这份能量,努力以积极正面的方式运行。

树“威”的前提在于探“实”。真正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所以能够达成效果是因为有民众的支持,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相信,领导者具有领导者的才能、力量、意志和韧性,这些特征赋予他们独特的眼光、魄力、胸怀,并能引领他们达成和实现期许的愿景。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是领导者必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情况、真相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掌握。领导干部一定要接地气,脚踏实地,摸清下情、实情,多在实践中寻找真相。“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毛泽东历来重视向基层的民众学习,他在《农村调查》序言里写道:“实际工作者须随时去了解变化着的情况,这是任何国家共产党人也不能靠别人预备的。所以,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威信来自实践,同样还要靠实践去检验。检验威信要靠事实、靠真相、靠群众的口碑。如果一些做法并非出自群众的自觉自愿,违背了群众的所思所想,势必引起群众反感,与树威背道而驰。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