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年入仕:三级梯队构筑中国政治基石

关注青年入仕:三级梯队构筑中国政治基石

香港大公报网站“五四”特别策划关注“中国政坛青年军”话题。其特稿文章指出,在当下的中国政治生态中,“60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决策者,也是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基层拾级而上的典范。

但把视野投射得更长远一些,以“678”(“60后”“70后”“80后”)为梯队结构的后辈官员才是未来,尤其是其中的那些"佼佼者"。他们或已主政一方,或在基层默然行事,或蓄势待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起步早,搭上了晋升的"快车道",在不同的仕途节点上都经历了非常规的跨级前行。

“娃娃官”司空见惯 官员年轻化的法理依据

文章称,在媒体乐于盘点各种“最”的当下,“最年轻官员”自不例外,逃不脱被谈论的命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所谓的领导干部,便是老成持重,有阅历有经验的象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娃娃官”也开始变得司空见惯。

中共中央于2014年1月14日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总共有三处提到了领导干部年轻化。第一是在首章《总则》中提到,“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其中将“年轻化”放到了四化的第二位。

第二是在首章《总则》第三条中出现,“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鼓励选拔年轻干部,但前提是优秀;最后一次出现在第二章《选拔任用条件》中,“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这可以视作在文件中明确了破格提拔的依据,但是有两个附加条件,分别是“特别优秀”和“工作特殊需要”。

文章认为,目前,干部年轻化的必要性和利弊屡屡被媒体和学人所讨论,部分认为人才梯队结构趋于合理化,没有必要再强调干部年轻化,这样也会杜绝因此名义而发生的升迁腐败案。但舆论的另一极还是认可年轻化的必要性,因为知识结构和对新技术的适应度决定了年轻人更适合现代化的管理岗位。

文章表示,抛去媒体和学人的讨论,在政策层面官方还是给予了年轻人更多的晋升机会,不管是在中央层面,还是地方政府自定义的“人才工程”,对那些有为的“入仕青年”们而言,升迁的“天花板”存于无形之中。

三梯队年轻官员夯实中国政治基本盘

文章分析称,在当下的官员序列中,“678”结构维持了中国的整个政治基本盘,由他们组合构筑起来的政治网络是中共的希望所在。吐故纳新交替有序,呈一个完整的递补状。

“60后”中的很多人都是从最基层最艰苦的地区摸爬滚打起来的,他们中最年长的人现在也不过54岁,距省部级正职的退休年龄也还要11年。他们中的佼佼者已身居高位,主要集中在省部级,也有个别先行者已身处国家领导人行列。

“70后”出生与一个解冻的年代,他们没有经历大苦大悲,但也并非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一代,那是一个胶着纠结的年代,处于各种力量的最后角力阶段。

他们成长阶段完成了系统的教育,有很多甚至可以有机会去太平洋彼岸,他们的知识结构亦中亦洋,最年长的现在也不过44岁,这是仕途的黄金年龄段,有为的官员基本处于厅局级,也有出类拔萃者已官至省部级。

文章分析,“80后”出生于一个蓬勃的时代,路线上万宗归一,思想上百花竞放,经济上百舸争流。从小学到大学到留学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塑造了更具专家潜质的未来官员。

他们成长于一个充满了竞争的年代,赶上了信息化的起步和发展阶段,观念与全球同步,更具现代的管理思维。他们也成长在独生的家庭环境中,所以被后来赋予自私自利的标签,这也成了仕途上被前辈所诟病的理由。

曾有媒体给“80后”官员冠以“五高一多一小”的标签,即年龄小、团干多、学历高、起点高、换岗频率高、升迁速度高和争议度高,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善用者终善。

文章表示,有为才有位,有位必有为,这个三梯队结构是中国稳定、进取的保障,断代是牵强的,传承的基因才是转化为合力的关键。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