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黑拉里亚史诗(2)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黑拉里亚史诗(2)

黑拉里亚史诗

黑拉里亚史诗是留存于贝都因人中的一部长篇口头流传的诗歌,它讲述的是贝都因人巴尼•黑拉勒(Bani Hilal)部落,在公元10世纪从阿拉伯半岛移民至北非的传奇故事。这个传奇式的部落曾统治了北非中部的大片领土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后来被摩洛哥人消灭了。从中世纪到19世纪,阿拉伯的民间文化中出现了12部口头传唱的史诗,其中只有黑拉里亚史诗以其完整的音乐形式流传了下来。而且,这种曾经在中东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到今天只存在于埃及这一个国家了。

14世纪以来,通常史诗由专业诗人吟唱并配有两人操拉巴布(一种二弦琴)进行伴奏。也有“拉巴布”配打击乐和长笛的由数人组成的小乐队进行吟唱演出的形式。这种表演一般出现在婚礼、割礼仪式和私人聚会等场合,表演可持续50—100个小时。吟唱史诗是一种重要的独特的文学和音乐表现形式,同时它还汇集了阿拉伯民族历史、习俗以及宗教信仰。许多与史诗相关的谚语和谜语现在仍在整个中东流传着,而且很多地区的地名以英雄名字命名。过去,传承人是在家族内部培养出来的,吟唱史诗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直至今日,勤奋的学徒五岁便开始了学习,而且要坚持十年。学徒们要进行提高记忆能力的特殊培训,进行声乐和器乐的学习演练。同时他们还必须学会即兴评说,使故事情节更加贴近当代观众。

黑拉里亚史诗是留存于贝都因人中的一部长篇口头流传的诗歌

黑拉里亚史诗是留存于贝都因人中的一部长篇口头流传的诗歌

现存状况

作为早期文学与音乐的表达形式,该史诗可以被认为是阿拉伯丰富的民间文化的宝库的一部分,其中涵盖了其历史、风俗、信仰、象征和传统。进入当代社会以来,大众娱乐形式如电视广播对史诗表演形成巨大的冲击,年轻人也越来越不能承受长期苛刻的表演训练,古老的艺术濒临消逝。而且,埃及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一些年轻诗人放弃了完整的艺术宝库,反而只是挑拣其中一些简单的段落在餐馆和酒店里作民俗表演,以迎合非阿拉伯籍旅游者的简单欣赏。现在,能够表演全部史诗的诗人都已年逾70了。2003年埃及的黑拉里亚史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责任编辑:高潮,蔡燕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